首页 > 文章详情

“π集体”京津冀社区(村)书记学习圈——社会工作人才创新生态行动研究

作者:
李青梅 徐爽 郝琳
出版日期:
2025年6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2229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24~202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稳步推进,以通武廊试验区为平台,区域间协同合作探索,激活、赋能社会工作领域的新质生产力。通过“社区党建+志愿服务”创新机制,持续开展“π集体”京津冀社区(村)书记学习圈交流:以“五子联动”促进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以京浙互联媒体融合路径探寻新质生产力;以社区领导力“7S”综合体系模型搭建、社区协商议事“第三时间”创新等赋能社工人才强基计划。京津冀三地分别以赵家楼社区“高校+社区”模式、天津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军地融合模式、河北通武廊“两企三新党建产城融合”模式谱写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培育了社会工作人才创新生态,为基层治理开拓了全新视角。

关键词:

人才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社区书记

作者简介:

李青梅:中共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委社会工作部主任科员。

徐爽: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

郝琳: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副主任。

文章目录
“π集体”学习圈,探寻基层新质生产力
  • (一)善行朝阳,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共享
  • (二)“五子联动”,社工志愿服务专业至善
  • (三)京浙互联,媒体融合发现社区美好
“π集体”学习圈,赋能社工人才强基计划
  • (一)定位:社区志愿服务“主战场”
  • (二)研究:社区调研“高”“大”“上”
  • (三)模型:社区领导力“7S”综合体系
  • (四)创新:社区协商议事“第三时间”
  • (五)重点:北京医联党委发展社会工作新质生产力
“π集体”学习圈,京津冀协同发展
  • (一)北京赵家楼模式:高校与社区深度融合
  • (二)天津朝阳里模式:社区志愿服务军地融合
  • (三)河北通武廊模式:“两企三新”党建产城融合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