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少数民族——以白族为例

作者:
杨熊端 周大鸣 艾伦·斯玛特
出版日期:
2012年9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4403字
所属图书:
都市中国社会学新探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主要体现在积极扶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对于少数民族的迁居或是在原住地安居,取决于不同民族不同的生存状况《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编写组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南文渊、卢守亭:《少数民族城市化研究综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从许多少数民族还是喜欢原居地的现象来看赵建伟:《苦聪人的“三进三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传统的力量是极大的,对一些少数民族而言,其力量大于城市化及市场化的力量。在全球化及市场化的浪潮下,在不同文化及传统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现象是什么?城镇化的后果,在不同少数民族地区有何共性及特性?白族对全球化及市场化的反应,与其他许多民族是不同的,是一种“就地城镇化”(in situ urbanization),与其他民族的回迁《镇沅县苦聪人综合扶贫开发项目总结报告》由思茅市政府办公室提供。按:拉祜族苦聪人回迁经历了“三进三出”,政府部门给他们建房,开垦土地,建设生活配套设施,但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游耕生活”“刀耕火种”,经历了搬出山林、搬回山林这样反复的三进三出。及恋地(attachment to one’s homeland)不同。但与其他民族一样,传统的力量仍是白族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然而在中国的城市化研究中,大多关注的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问题,在农村内部悄然发生的城市化却被忽视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技术革新使得广大农民更加容易适应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从而留在农村或是小城镇Zenner,Walter P.2002.“Beyond Urban and Rural:Commun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pp.53-63 in Urban Life:Reading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City,edited by G.Gmelch and W.P.Zenner.Albany:Waveland Press.,加速在本地区内发展经济,寻找商业机遇,就地城镇化。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杨熊端:

周大鸣:(1958.12~ ),湖南湘潭人,人类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学首席教授,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荣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社会兼职有美国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期刊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主要从事族群与区域文化、移民与都市化、应用人类学等研究,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际国内课题20余项。代表作有《凤凰村的变迁》《多元与共融:族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方法》等。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学名师等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

艾伦·斯玛特:艾伦·斯玛特,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文章目录
·社会文化背景
白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适应性
  • (一)20世纪60~80年代
  • (二)20世纪90年代后
·白族城市化的适应与创新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