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关注中国社会心态动向,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民众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报告

作者:
王俊秀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0949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态10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了阶层分化、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带来了社会不公,社会治理必须重视这些社会心态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社会治理来解决。

民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可以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来测度和评价,但民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状况的评价常常是主观的,而这一主观评价往往更为重要,因此,通过研究社会心态来了解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状况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特定的需要。需要是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心理学对其有着广泛的研究和丰富的理论,需要也是社会心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我们把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种社会心态来研究。本研究将了解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结构、民众向往的美好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现状的评价,并分析影响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一论断说明,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与社会公平正义、有效社会治理、良好社会秩序,以及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密切相关。本研究将通过十多年来社会心态指标,如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公平感、生活压力等的变化,来分析美好生活需要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

本报告使用的数据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2019年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数据、2018年获得感调查数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历年数据等。

关键词:

社会心态社会认同心理建设

作者简介: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批准号16ZDA231),主持完成十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1JZD038)。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研究、风险社会与风险认知、医学相关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等,专注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索。出版著作《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和《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社会心态10年》(2021)、《公共风险:概念、理论与实证》(2020)、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dependency in China(Springer,2019)、《社会心态理论前沿》(2018)、《精神文明与社会心态:北京市西城区的实践》(2017)、《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等。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22)和《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2022),主编“社会心理建设丛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

文章目录
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和现状
  • (一)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
  • (二)美好生活需要现状
  • (三)美好生活需要与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会心态视角下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
  • (一)美好生活需要与心理健康
  • (二)美好生活需要与生活压力
  • (三)美好生活需要与公平感
  • (四)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治理环境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 (一)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
  • (二)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与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提升相互促进
  • (三)心理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
  • (四)减轻生活压力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努力方向
  • (五)让民众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是提升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
  • (六)提高政府工作满意度,营造提升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环境
  • (七)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