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俊秀
机构: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批准号16ZDA231),主持完成十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1JZD038)。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研究、风险社会与风险认知、医学相关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等,专注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索。出版著作《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和《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社会心态10年》(2021)、《公共风险:概念、理论与实证》(2020)、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dependency in China(Springer,2019)、《社会心态理论前沿》(2018)、《精神文明与社会心态:北京市西城区的实践》(2017)、《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等。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22)和《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2022),主编“社会心理建设丛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

  • 中国社会心态10年
    王俊秀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书辑录了2011年以来出版的社会心态蓝皮书的总报告,每篇总报告都是当年蓝皮书的概括性呈现。这些报告比较全面地记录了2010~2019年中国社会心态的特点和变化,反映出社会心态变化背后的社会变迁,对幸福感、安全感、社会信任、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等社会心态的重要指标有持续的研究,也对获得感、美好生活需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新的指标进行了研究。这些报告还关注了社会风险、社会预期、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稳定等社会治理方面的内容,适用于学术界、政府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等关注社会心态的相关读者阅读。
  •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3)
    谭旭运 副主编 ; 王俊秀 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第十二本。本书主题是青年社会心态,撰写者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全书从青年基本社会心态、青年共同富裕社会心态两方面探索青年群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已显现的社会心态,以及面对共同富裕时的社会心态。本书发现,青年美好生活需要与体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美好生活需要有待满足;“00后”、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下、低主观社会阶层青年是需被关注的对象,个体物质失调对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影响最大,家庭关系失调对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影响正在减弱。向上流动预期与体验仍占青年人群主流,但有四成青年的流动预期与体验处于失衡或双低状态,社会流动预期与体验可有效提升青年人群的主观幸福感与奋斗信念,且该积极效应对于低阶层青年与农村青年作用更大。青年群体压力来源广泛,最集中体现在物价、医疗和交通问题上。民众消费结构基本合理,其中教育与培训费用普遍较高,青年群体的住房消费偏高,消费活跃度与消费信心在不同群体间差异较大。青年群体的公平感更高,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认知差距较小,但更认同第二、三次分配的作用,对共同富裕的信心更加分化。青年人的整体慈善公益意愿较高,文化创新维度的得分尤其突出,慈善公益行为整体得分中等,社会安全感、生活满意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共同富裕信心等社会心理因素也对慈善意愿起正向预测作用。本书针对上述发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调整青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建立民众合理的共同富裕认知,深化青年对于现代慈善公益理念的认识,塑造有利于积极社会心态形成的社会发展环境,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进而增强幸福感。
  • 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杨宜音 王俊秀 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年度研究成果的第一本。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既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的学者、研究人员,也有政府机关、专业调查机构、心理干预机构的相关官员和专业人员。他们从社会感受、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对生活压力感、社会支持感、生活动力、安全感、风险认知、金融危机风险感受、经济变动感受、幸福感、尊严感、信任、国家认同、隐私观念、公众参与、生活方式、微博使用行为、体育休闲活动、情感护理、心理危机干预、民意获取与表达等问题,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视角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对于目前我国社会心态状况有较广泛和深入的揭示。
  •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
    陈满琪 副主编 ; 王俊秀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第六本。本年度社会心态蓝皮书战略合作单位为智媒云图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本书主题是社会阶层与获得感,具体细分为社会阶层与幸福感、社会认知与创新创业以及网民社会心态三大部分。社会阶层与幸福感部分,分别从主观社会阶层、主客观社会地位和自我类别化视角扩展社会阶层研究。本书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当前的社会阶层认同以中层偏下为主,倾向于将自我类别化为弱势群体,对于未来和下一代的社会阶层预期较高。客观社会地位与主观社会阶层关系紧密,对阶层预期影响较小,并无法完全影响人们的自我类别化。主客观社会地位负向预测社会参与意愿,正向预测社会参与经历。当个体将自身类别化为优势地位群体时倾向于低估群际冲突严重程度,当类别化为弱势地位群体时倾向于高估群际冲突严重程度。在幸福感获得上,追求投入取向的幸福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意义取向次之,享乐取向最低。社会认知与创新创业部分,尝试探讨公众的风险认知、死亡态度和创业心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和项目相关的城市,地方认同水平越高,政府信任度越高,环境风险认知度越低。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有所减少;对于死亡的中性接纳有所提高,宗教信仰对于死亡态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死亡的接纳上。幸福感程度更高的个体对死亡的逃避性接纳和趋向性接纳程度均较低,对死亡的中性接纳程度更高。就创业心态来看,仅两成以上创业者认为自己创业成功,创业者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日常创新行为得分以及对创业环境的评价显著高于非创业者。网民社会心态部分以房价和网络民族主义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探索了网民社会心态,描绘了澳门网民的社会心态特征,揭示了城市网民在微博上的房价关注度与城市人口密度呈正相关,但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无明显关联。国际冲突对网民心态的影响已超越单纯民族主义情绪下的社会动员,变成多元主体间的对话与协商过程。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4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著 ; 吕小康 汪新建 杨宜音 主编 ; 刘力 王俊秀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本期内容承接第13辑《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主题“社会信任与医患关系”,分为“医患信任与冲突”“社会信任”“医患信任认知与信任修复”三个栏目,每个栏目均有若干篇理论类和实证类文章。本辑内容探讨了影响医患信任、医患关系和某些具体领域的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效果、刻板印象、群际焦虑、消费不平等、童年经历等,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道歉方式对信任的修复效果。本辑的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国内社会心理学界对医患信任和社会信任的理论视角,并以实验研究和问卷分析的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实证支撑。
  • 关注人民的尊严和幸福,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论断可以看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解读,它明确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幸福”、“尊严”、“公正”、“和谐”,这是有别于以往经济、物质增长的客观指标,是由广大人民群众评价的主观指标、心理指标。显而易见,这一主观指标比经济增长的客观指标更难实现。我们知道,这一指标的实现离不开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但是,经济的增长并不必然给人民带来“尊严”和“幸福”、给社会带来“公正”和“和谐”。这一指标的实现需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切实突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这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期间引述过一句话:“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让人民生活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就必须为民解“忧”、为民所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我国社会心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中国社会的心态、中国社会的变迁,我们有义务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学风去关注民心、民意、民愿,因为,这也是中国民生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 关注社会情绪,促进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2012~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又因为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这使得社会心态的研究难度异常地大。我们采取的社会心态研究策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心理、社会心态的测量、调查;二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三是对典型社会事件的深入分析。要系统描述、分析和揭示社会心态,就应该对社会心态的结构进行探索。就目前社会心态研究现状来说,借鉴心理学认知、情感、意志的分类方式,结合文化、社会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心态研究实践,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和社会行为倾向四个方面考察社会心态是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社会心态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我们把焦点放在社会心态与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上,着眼于社会心态的核心内容,重点关注构成社会心态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最近的一些研究以及对社会心态特点的分析和归纳,我们也对社会心态的发展态势和社会心态反映出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我们的建议。我们的社会心态研究始终把促进社会整合、社会和谐、社会成长和社会进步作为总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
  • 当前社会价值观的特点与社会共享价值观的重建——2014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中国社会经历着快速的转型,与之相伴随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这些改变也反映在社会心态上。社会心态除了反映为人们对于社会变化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为社会变化所引发的社会情绪,还反映为人们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求和相对来说更为稳定的社会价值观,以及这些因素影响下的社会行为倾向。虽然在社会心态的主要成分中社会价值观最为稳定,但在快速变迁的中国社会,在所谓的“时空压缩”下,社会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本报告主要概述和分析目前社会心态研究成果中发现的社会价值观的一些特点,以及我们对于社会价值观坚守和重建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 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建设,化解风险和不确定性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社会心态与一个时期的政治形势、文化潮流、社会环境和经济运行的状态和变化密切相关,也反映和影响着社会的转型。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心态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社会心态背后又反映出怎样的社会问题呢?这是我们社会心态研究始终关注的焦点。在我们多年持续的社会心态研究中,坚持从社会需求、社会认知和态度、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倾向六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整体中国社会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的心态,并把这些方面进一步分解为可以深入研究的幸福感、安全感、社会支持、社会压力感受、社会动力、社会风险感受、社会公平感受、社会信任、社会认同、社会情绪和社会价值观等内容,希望能够逐渐实现全景化的从现象到本质、对社会心态不同层面和范围的贴近。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全国范围内随机样本的研究,我们也建立了一系列省级的社会心态观测点,进行区域普遍社会心态和社会心态的专题研究、对比分析,我们也邀请了全国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社会调查机构、网络公司的专业工作者进行社会心态的调查和研究,已经发表的研究报告合计达到60多个,综合这些研究成果,人们看到的社会心态的样貌会更加完整。同时,这也为我们依据这些研究进一步分析社会心态各因素的变化和内在关联提供了可能性,可以帮助我们提出一些对社会心态走势的判断和预测,特别是提出社会心态所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尝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本报告将尝试分析社会心态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风险社会的理论来看,风险与“危险”“灾害”“安全/不安全”“不确定性”这些概念是相近的。尤根·罗沙等(2007)就直接用不确定性定义风险,他认为“风险是一种人类所珍视之物(包括人类自己)处于危机中或结果呈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境或事件”。大卫·丹尼(2009)认为,“整个社会对不确定性的关注与日俱增,这导致了‘风险共同体’(Risk Community)的发展。风险共同体的成员来自政府、产业界、工会、公众及其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共同体覆盖了所有人群。现在,对风险的评估是一个多维度的、从‘不可接受的’到‘可接受的’的连续体”。也就是说,在“风险社会”“世界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成为共同承担和面对风险的利益共同体。既然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和杜绝风险,就使得风险问题转化为社会无奈地选择如何接受风险程度的问题,或者转化为消除那些最不能接受的风险问题。不同接受程度的风险带来了对不同程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关注,以及对于不同风险的情绪反应。风险认知和风险化解也必然关系到社会价值观和人们采取的行为,也就是说风险和不确定性贯穿于社会心态关注的主要内容中,而这些风险不仅包含自然风险,还包括社会治理的风险。
    关键词:
  • 满足合理社会流动预期,促进中国社会持续发展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文主要记述了2016年社会心态研究,首先总结了当前社会形态的特点,包括:居民生活满意度得分均衡分布但幸福感状况并不理想、食品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安全得分低问题依旧突出、居民感到生活压力中最大的方面主要来自经济方面、居民总体的社会公平感评价不乐观社会相对剥夺感不强、家庭依旧是居民主要的社会支持源社会组织的社会支持作用有待加强、社会一般新人程度不高亲友关系之外对教师角色信任程度最高、居民整体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表现合理但食品安全信息安全和社会治安等事件引发居民焦虑、居民国家认同程度很高、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但不同社会心态直接影响人们采取的方式。然后,本文从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居住流动性工作流动性与关系流动性、社会流动评价和预期三点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最后提出了七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 关注中国阶层心态,提高民众获得感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明确了以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的幸福发展观。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指出了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服务方向,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多年来,我们的社会心态研究一直把社会需求、幸福感、安全感、社会公平、社会信任、社会支持、社会价值观、社会预期、获得感等作为核心研究内容,本年社会心态蓝皮书的主题是“社会阶层与获得感”,就是关注不同阶层民众基本获得感状况。
    关键词:
  • 中国民众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文主要记述了2018年中国社会心态的相关研究,从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三方面出发讨论其提升路径,并在文末提出三条建议,包括:防范民众生活风险,全面曾静安全感、干租民众的迫切需要,逐步提高获得感、不断积累获得感,渐进提升幸福感。
    关键词:
  • 关注中国社会心态动向,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民众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了阶层分化、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带来了社会不公,社会治理必须重视这些社会心态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社会治理来解决。民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可以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来测度和评价,但民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状况的评价常常是主观的,而这一主观评价往往更为重要,因此,通过研究社会心态来了解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状况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特定的需要。需要是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心理学对其有着广泛的研究和丰富的理论,需要也是社会心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我们把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种社会心态来研究。本研究将了解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结构、民众向往的美好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现状的评价,并分析影响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一论断说明,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与社会公平正义、有效社会治理、良好社会秩序,以及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密切相关。本研究将通过十多年来社会心态指标,如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公平感、生活压力等的变化,来分析美好生活需要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本报告使用的数据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2019年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数据、2018年获得感调查数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历年数据等。
    关键词:
  • 共同道德生活的心态:个体道德行为和对他人道德容忍的考察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本研究用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分析了社会转型下人们对道德滑坡的讨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中人与人共同的道德生活是如何建构的。本研究认为,涂尔干关于社会重建、道德重建实质上是社会心态的重建。本研究采用个体公共道德行为量表、对他人道德容忍度量表、社会自利评价问卷、社会道德水平评价和工作价值观量表,对514名城市居民进行调查,试图探讨人际道德的影响。
    关键词:
  •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需求的基本状况:“和谐社会”目标与社会需求;民众的社会参与意愿。其次介绍了社会焦虑,包括风险焦虑和公平焦虑两方面的内容。接着分析了社会行为倾向:社会应对策略;消费行为中的民族情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