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顾虑”可说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社会学者戈夫曼(Goffman,1955)曾指出,“面子工夫”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如何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因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事实上,面子不仅可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面子的行为运作更可以看出个人如何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以中国社会而言,数千年以来,礼教思想支配人际关系的运作,孔子谓:“不知礼,无以立”,可以说明儒家伦理的基本强调所在。“礼”代表人与人相处时的种种节限,所谓礼仪是跟随个人特定身份而来并以此确立人际间的尊卑关系,“礼仪”的通俗化说法其实就是“面子”。虽然“面子”不是中国文化的特产,如此严格的礼教传统之下,“爱面子”的文化特质则特别突显,引起的面子纠纷也何其多。由于在一讲求面子的社会里,争取更多的面子与保护既有的面子都是生存的目的;至于挽回失去的面子,其重要性更是不亚于前者。“有面子”是社会给予的正面价值,失去面子不只失去原有的生活特权,也等于被社会所排斥。丢面子的后果是如此的严重,个人即使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也要把已有的面子保住,并设法弥补失去的部分。因此,面子维护往往代替了原来人际互动的目的,成为个人主要关注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