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家庭主义、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福利国家家庭政策的发展脉络与政策意涵
作者:
韩央迪
出版日期:
2015年12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7020字
所属图书: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6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54-68
吴小英
摘要:
在工业化浪潮下,家庭普遍经受了冲击与挑战。对此,西方福利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介入了家庭,推动了家庭政策的普及与发展。从纵向看,福利国家家庭政策在褪去了19世纪晚期原初发展的稚嫩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从“家庭主义”向“去家庭化”的黄金时期,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成熟与转型中表现出一致趋向,即在强调家庭责任的同时凸显了对家庭的支持。其政策意涵在于,不同国家应以更加包容、积极的视野促成不同政策主体的合力,以此调和“家庭主义”“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的关系,推动家庭整体与成员个体目标的协调发展,并促进资源在家庭成员内部的均衡配置。
关键词:
政策
家庭
国家
福利
主义
作者简介:
韩央迪: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社会工作本土化、青少年发展、残障社会工作等。
相关报告
第一节 家庭政策的概念和体制
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
各国和地区家庭政策改革的差异性
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秩序的基础性原则辨析
代差与代同:新家庭主义价值的兴起
“韧性”的家庭主义和“脆性”的个体主义——透视城市婚姻礼仪的代际变迁
各国和地区家庭政策改革的共同方向
第一节 美国家庭政策:强调工作福利,提供最低限度的家庭支持
第八节 韩国家庭政策:照顾服务产业化,家庭福利供给多元化
家庭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互补
文章目录
家庭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分野
(一)个人主义
(二)家庭主义、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
西方家庭政策的实践
(一)家庭政策的萌蘖 “国家—家庭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干预
(二)家庭政策的黄金时期 “家庭主义”向“去家庭化”的转变
(三)家庭政策的成熟与转型 “去家庭化”与“再家庭化”的交融
·
政策含义 家庭政策的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