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党政群共商共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北京朝阳模式

作者:
朝阳区社工委、区社会办
出版日期:
2015年10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3288字
所属图书:
2015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摘要: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朝阳区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总面积470.8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街道、19个乡,常住人口384.1万,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同步推进,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长期以来,受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影响,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更多的是从政府所能出发,自上而下、恩赐式的,缺少广泛参与、平等协商,结果出现“党委政府拼命干、居民群众一边看”的现象,甚至还引起一些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和不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朝阳区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治理的要求,在总结前两年“问政”和“为民解忧工程”经验基础上,从2013年创新开展了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由政府、社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四方协商,共同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探索出社会治理的新途径,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
关键词:

社会治理党政群共商共治

作者简介:

朝阳区社工委、区社会办:

文章目录
·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的社会背景
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的主要做法
  • (一)创新工作理念,做到四个坚持,确保正确方向
  • (二)创新工作体系,搭建四级平台,实行充分协商
  • (三)创新工作方法,突出四个阶段,严把推进节奏
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的工作成效
  • (一)社区事务由“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
  • (二)执政理念由“大包大揽”向“协商共治”转变
  • (三)管理体制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转变
  • (四)作风建设由“眼高手低”向“务实高效”转变
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的几点启示
  • (一)政府由前台到幕后是实现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
  • (二)广泛开展协商民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工程
  • (三)引导居民学会自治是开展社区治理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