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清代末年,成长于民国时期,早年接受的是与中国传统并未完全隔绝的新式教育;他青年时代负笈英伦,接受了当时最为严格的西方现代学术训练;他在中国最动荡的战争年代归国,并成长为这一时期中国学界最知名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以满腔热情参与新中国建设,即使在1958~1978年遭遇了一生中最大的劫难,也未曾与其所关注的国家的命运分隔须臾;他古稀之年不但一如既往地参与学科重建、培育人才,而且“行行重行行”持续深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实践之中。他人称其为“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立足大地不懈耕耘的社会实践者”,而他自己却道“相较文化传承之久远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唯有将个人生命融入文化延续的长河中去”。终其一生他都在探寻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的接榫之处,并将知识生产与社会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这也许是今后的学者难以企及的。他就是费孝通先生,2015年4月24日是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