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

作者:
潘家华 刘长松
出版日期:
2010年1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0187字
所属图书: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9~201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的迅速增长,垃圾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深入分析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垃圾处理的经验,提出建立可持续垃圾处理系统的关键在于“避免垃圾产生”,重要手段就是完善产品设计,建立基于生产者责任制的垃圾回收体系,实现垃圾的综合处理,完善城乡间垃圾处理补偿机制,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关键词:

生活垃圾补偿机制回收机制综合处理

作者简介:

潘家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刘长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战略规划与气候变化经济学。200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在潘家华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并于2012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项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学动态》等刊物。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一)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迅速,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 (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 (三)生活垃圾处理运营方式多元化
  • (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初显成效
  • (五)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挑战
  • (一)政府的垃圾管理观念亟须转变
  • (二)跨部门的垃圾管理协调机制还未形成
  • (三)垃圾处理的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 (四)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垃圾处理收费未发挥预期作用
  • (五)垃圾成分构成变化大,分类处理体系还未形成
  • (六)市民环境决策参与机制缺乏
  • (七)再生资源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国外生活垃圾处理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 生活垃圾综合管理理念
  • (二)德国垃圾处理的经验
  • (三)国外垃圾处理经验的启示
针对北京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议
  • (一)转变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垃圾管理体制
  • (二)完善城区间垃圾处理补偿机制
  • (三)通过完善产品设计,避免垃圾产生
  • (四)建立基于生产者责任制的垃圾回收体系
  • (五)择机推进生活垃圾计量收费
  • (六)推进垃圾分类达标和综合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