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杨松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个人简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兼任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专家团成员、北京城市副中心专家团成员、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顾问。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商业部管理干部学院。长期从事城市经济、贸易经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城市治理、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等。著有《首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研究——趋势·运营·监管·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北京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创新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北京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80多项。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理论版)等发表论文150多篇。2012年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9~2010)
    张耘 主编 ; 庞世辉 杨松 施昌奎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指引下,北京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盛典,再次书写了平安北京的新篇章,而且加快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初步形成了具有人文与科技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科技北京”惠及广大市民,技术交易体现民生利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形成,教育资源向郊区倾斜,名校办分校取得成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并对中等职业教育部分学生实行免收学费。社会保障待遇标准进一步提高,养老助残“九养政策”正式出台,惠及38万名重残人和高龄老人,市、区、街乡、社区四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形成,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1.8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机制初步完善,基本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城乡覆盖,免费向市民提供H1N1疫苗接种服务,并启动社保卡就医实时报销制度的试点工作,提高了公共服务的科技含量,缩短了居民就医报销时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民生项目稳步推进,市政管理城乡一体化机制启动,市政基础设施向郊区倾斜。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和环境影响技术飞速发展,空气质量创下十年来最高水平,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高涨。首都公共服务体系虽然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供需结构矛盾突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发展模式简单粗放,内涵发展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运营管理模式单一,政府采购效率不高。这些问题有待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2010年全球经济步入企稳复苏阶段,政府财政收入状况趋于好转。这种形势将有利于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2010年,随着北京市财政状况的日益好转,政府会进一步加大对科学技术、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注重均衡发展,进一步向远郊区倾斜,随着政策和措施的不断推进,北京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加趋向城乡一体化。
  •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2~2013)
    庞世辉 杨松 副主编 ; 施昌奎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本书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核心团队成员,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与创新的研究成果。 全书分为总报告、总评价、科技教育篇、社会保障篇、基础设施篇、公共安全篇及环境保护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公共服务各领域的发展现状、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16区县公共服务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排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2年,北京公共服务规模与水平已步入小康社会初级阶段,科技人员总数和高等教育人口数在世界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基础教育经费资源与教师资源在区县间的布局趋向均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已经达到或超过95%,地铁里程仅次于纽约,旅游人次位居世界前列,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0%以上,食品监测抽查总体合格率达到97%,节能减排国内持续领先,绿色北京建设步伐加快。 北京市各区县公共服务综合排名前6位的分别为东城区、西城区、门头沟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延庆县。从排名可以看出,核心区与功能拓展区因其重要的社会经济职能,掌握了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因此排名相对靠前。而生态涵养发展区,虽然公共服务资源相对较少,但因其人口少与环境好,因此基本排在中间。只有城市发展新区,一方面因其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公共服务资源不如功能核心区与功能拓展区丰富,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降低了人均享有的公共服务资源量,同时这些区县的生态环境也不如生态涵养发展区。多方面原因使得这些区县的公共服务绩效排在了最后,形成了近似“U”形状态,这些城市发展新区的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 尽管北京公共服务在规模和水平上已步入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但公共服务质量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原创性科技成果不多,学前教育总量不足,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仍然艰难,城市减灾防灾的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换代,食品和药品安全政策、标准和技术需要全方位提升,PM2.5的监控和综合治理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改革中加以克服和完善。 在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鼓舞下,2013年北京公共服务投入会越来越大,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将会越来越高。
  •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8~2009)
    张耘 主编 ; 庞世辉 杨松 施昌奎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在“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指导下,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并以无与伦比的辉煌书写了奥运会新篇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北京市政府加快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在“奥运精神”的推动下,首都服务型政府步入初级阶段,基本公共服务趋向均衡化。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确立,财政支出体现了公众性、公用性和公益性,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91.3%。基本公共服务趋向均衡化,民众享有水平不断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保持在100%,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机制初步完善,基本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城乡覆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和居民家庭医生制度。公益性的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进社区、进乡村,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全市统一的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和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并使网络覆盖到了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1.86%左右。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和基本医疗全覆盖,将城镇劳动年龄内的无业居民纳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为全市城乡70万名60岁及以上的无养老保障的老年人每月发放福利养老金。首都公共服务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供需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基层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发展模式简单粗放,内涵发展不足;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薄弱、供给不足;运营管理模式陈旧,投资效益不高。这些问题有待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失业人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下滑,而民生支出增加。2009年上半年,北京财政收入增幅可能进一步下滑,民生财政将面临较大压力。为了应付可能增加的就业压力和财政困境,政府在财政预算安排上要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7~2008)
    张耘 主编 ; 庞世辉 杨松 施昌奎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首都服务型政府的雏形初显端倪。“新北京,新奥运”给北京带来了全新的服务理念,新公共服务理论在许多领域已经成为主导行政改革的主流。北京市政府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吸收了国际先进理念与成熟经验,着重强化政府在基础教育、科学技术、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责任,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在局部领域最大可能地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在公平正义方面,公民通过“听证制度”、“征询制度”而拥有部分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参与协商渠道;在信息共享方面,各种“公示制度”和“解密制度”为公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行政责任方面,问责制成为基本行政规则。首都北京在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安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基础教育趋向公平,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不发达地区、基础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郊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四十余万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公交优先政策落实,北京成为全国公交票价最低的城市,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4.5%,超过小汽车的32.6%。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标准提高。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生产安全初步得到保障,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药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8.7%。首都公共服务薄弱和不足的领域依然很多。在环境保护领域,影响首都国际形象和市民生活质量的形势依然严峻,政府投入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公共卫生领域,局部恶化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政府有必要加强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惠及更多的流动人群。在公共文化领域,基础文化设施亟待普及和升级,特别是在郊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投入力度,使更多的郊区群众和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0~2011)
    张耘 主编 ; 庞世辉 杨松 施昌奎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指引下,北京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并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2010年北京公共服务正朝着世界城市的目标迈进,基本公共服务趋向均衡,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10年科技创新政策有突破,出台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实验区行动计划,推动税收优惠等多项试点工作,实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十千百工程”,狠抓“三个一批带动工程”,制定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启动中关村海归人才特区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基础教育弥补幼教不足,上半年完成公办幼儿园改造建设30所,增加入园名额近万个。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5%,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标准进一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提速。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向薄弱地区倾斜,通州国际新城、首钢地区、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城南行动计划全面开展,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规划编制完成,唐家岭等30个村搬迁工作顺利实施。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试点,上半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累计达到140天。公共安全事故总量下降,上半年刑事案立案数下降10.8%,没有发生涉校安全事件。北京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虽然初步建立,但与世界城市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科学技术领域,惠及民生的自主创新成果还不多,远郊区县的科技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基础教育领域,公办幼儿园的缺口还很大,未来5年,北京还需要投入50亿元新建扩建600所幼儿园才能满足需要。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流动人口的医疗和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和接续还没有实现。在人口控制方面,北京还存在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巨大矛盾,特别需要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有序管理。在城市运行方面,北京核心区的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综合治理。在环境保护方面,绿色低碳的理念需要大力普及。在公共安全方面,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需要加大科技含量和政策措施,需要覆盖广大农村地区。总之,实现公共服务城乡一体的格局任重道远。2011年全球经济将步入一个高通胀时代,同时,北京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将步入快车道,这就意味着政府不仅要安排更多的财政资金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更需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因此,民间资本将大有作为。
  • 北京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及对策研究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近年来,北京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突出表现在:北京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供水、供热等公用事业领域的垄断经营格局被打破,市场竞争机制正逐步建立起来;公用事业特许经营(PPP)制度在轨道交通、垃圾处理等行业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公用事业领域逐步扩大开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公用事业产品(服务)价格逐步调整和理顺,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用事业企业实现政企分离、事企分开,开始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羁绊,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经营的竞争主体。但北京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任务还非常艰巨,特许经营制度还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投融资体制需要创新,公用事业市场化必须规范有序进行,迫切需要加强法制监管,完善政府监管方式。
    关键词:
  • 北京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研究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北京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场馆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大类。场馆基础设施主要存在场馆数量偏少、布局失衡、综合功能不全、配套服务缺失等问题;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存在公共交通建设滞后、国际航空运力不足、交通管理落后导致严重拥堵等问题;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存在供给服务水平不高、体制机制僵化落后、服务便利化人性化不够等问题。总体上看,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对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的承载能力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北京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承载能力。
    关键词:
  • 北京公用事业发展状况与形势分析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2007~2008年,北京市公用事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北京公用事业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制约公用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北京公用事业投融资及收费体制开始改革,但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还未建立起来,价格体制也没有理顺。为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北京公用事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放宽公用事业市场准入;运用市场机制,开拓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多渠道的融资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城市公共服务和产品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构建与市场化相适应的首都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
  • 北京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工商部门的监管领域越来越宽,监管对象日益多元化。完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监管体制,将目前分散的市场监管职能适当集中,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的职能;必须改革有形市场监管方式,着重监管市场服务机构;加强日常监督,实行市场巡查制;加强食品药品等重要商品的市场监管,确保公共安全;在强化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市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
  • 北京市重要实事起草编制工作分析与研究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契机,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支撑,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建设世界城市,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研究北京市重要实事起草编制工作基本情况、主要做法与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重要实事起草编制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法,界定重要实事的概念、内容和数量,优化重要实事起草编制程序。
    关键词:
  • 北京市政公用事业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北京市政公用事业城乡发展失衡,存在着城乡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水平差距扩大、农村地区市政公用事业多头建设、多方管理以及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制度缺陷、机制失效、结构失衡是制约北京市政公用事业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原因;必须大力提升农村地区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创造城乡均衡的供给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的制度环境,建立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投入保障机制。
    关键词:
  • 北京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出版时间: 2014年02月
    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北京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特别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资比重过低,传统能源基础设施老化、超负荷运行,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等诸多问题。为此,必须加快重点能源项目建设,促进高能耗行业加强基础设施技术改造,提升重点节能领域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加强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