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从“昭君故事”到“昭君文化”:王朝中国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

作者:
周竞红
出版日期:
2017年5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0150字
所属图书:
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昭君故事”凄美感人,“昭君文化”大气磅礴。人们对王昭君的想象已绵延两千余年,不同的时代、具体想象人不同的境遇和社会环境,以及想象者的目的都对王昭君形象的描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心目中,便有着不同的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一个失意的后宫佳人,一个被迫进入“胡地”与“胡人”为伍的汉地美人,一个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担“国家”命运,使异类“宗我王室”的杰出女子,一个促成汉匈半个世纪无战事的和平使者,等等。细究对昭君的各种想象,我们会看到每一种想象都不过在表达那个时代的特征,都充满了人们对政治清明、民族关系的和谐期待和愿望,也充满了文人墨客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悲叹。20世纪60年代初翦伯赞先生就曾指出过的,“有些诗人是借王昭君的眼睛,流出自己的眼泪”翦伯赞:《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巴特尔编选《昭君论文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第8页。。如果仅就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而言,王昭君的想象则与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昭君传说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内蒙古——昭君历史故事发生的地理空间,遗存与昭君故事相关的各种形式载体。呼和浩特在推进城市发展中挖掘历史传统资源,将王朝中国“和”“合”思想赋予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意涵,不能不说是对历史资源的良性运用。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周竞红:女,蒙古族,1963年6月生于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部,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曾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著有《我国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合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合著)、《走向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地区大型水电资源开发研究》、《蒙古民族问题述论》等,在《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文章目录
·一个被文学艺术化的历史人物
·昭君想象的大时代——游牧与农耕冲突
·主权现代中国建构与昭君想象
·呼和浩特市对“昭君”历史资源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