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1993~2010年西南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现状及问题

作者:
胡兴东
出版日期:
2013年7月
报告页数:
91页
报告字数:
87045字
所属图书:
西南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93年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再次发生本质性转折的一年,因为市场经济的建立让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尽管中国政治组织体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没有发生什么本质性的变化,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利益”支配了一切,人们的行为完全受经济理性的支配。在市场经济下整个社会利益的分配方式、支配人们行为的力量都发生了转变,体现出一种高度的自治性和自我负责的社会运作模式,国家对个体生活质量的决定力开始消解。本文把1993—2010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把此时段的纠纷种类、解决机制等问题作为西南民族地区现状,以此作为提出改进纠纷解决机制设置对策的依据。当然,若认真分析会发现这一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纠纷种类、纠纷解决机制设置等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时期,主要是因为国家在社会治理理念上发生过多次调整。中国社会治理在1993—2000年表现出很强的“自由主义”政策特征,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摆脱过去全民“福利”的计划经济社会,走向完全由个人负责的“市场经济社会”。2003年“非典”事件后,社会治理转向建设一种“福利型社会”,国家在纠纷解决机制上进行了新的设置,如强化以司法所为中心的基层纠纷解决机制,重新加强人民法庭的职能等,特别是近年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下出现了新的变化。然而,当前西南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和整个国家纠纷解决机制在设置上仍然存在重大问题,即仍然过于“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这种选择使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变数。

关键词:

纠纷解决机制西南民族地区非常规性纠纷族际纠纷

作者简介:

胡兴东:男,1975年生,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人,法学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史、少数民族法律史和法律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出版有《生存范式:理性与传统——元明清时期南方民族法律变迁研究》(2005年)、《元代民事法律制度研究》(2007年)、《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史》(2008年)、《中国古代判例法运作机制研究:以元朝和清朝为比较的考察》(2010年)和《治理与认同:民族国家语境下社会秩序形成问题研究》(2013年)等学术专著,在《中国法学》、《民族研究》和《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和中国青年法学论坛第五、六期征文一等奖等奖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当前西南民族地区纠纷种类和特点
  • 一、西南民族地区纠纷结构的新变化
  • 二、非常规性纠纷成为影响西南民族地区的重要纠纷
  • 三、宗教、习惯、习俗对西南民族社会纠纷形成有重要影响
  • 四、族际纠纷在西南民族社会纠纷中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当前西南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种类及特点
  • 一、当前西南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设置的现状
  • 二、当前西南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特点
第三节 当前西南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指导思想上存在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 二、纠纷解决机制设置上的繁杂和重复
  • 三、政治投机主导纠纷解决机制的运作
  • 四、纠纷解决中压制性和投机性显著
  • 五、审判调解化、调解审判化促使整个纠纷解决体系分工混乱
  • 六、繁杂纠纷解决机制导致当事人投机选择量增加
  • 七、纠纷解决机构的行政化倾向导致民间认同度降低
  • 八、各民族民众对不同纠纷解决机制认知度较低
  • 九、不同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效力不明确
  • 十、基层调解组织人员职能与制度设置冲突
  • 十一、基层调解人员配置与选拔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