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新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作者:
胡兴东
出版日期:
2013年7月
报告页数:
95页
报告字数:
86125字
所属图书:
西南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当前如何选择纠纷解决机制11269570的构建成为法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在西南民族地区治理上同样是核心问题。我国的纠纷解决机制应如何设置呢?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口号下,我们应如何选择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安排;在纠纷数量激增的时代下,我们采用的是一种有计划的、有原则的、有区别的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还是在政治目标的冲动下、政策的投机下、功利主义的指导下,随机地设置纠纷解决机制,以实现纠纷得以暂时解决,社会和谐的目标呢?中国的纠纷解决机制应选择一种有计划的、有分工的、有目标的建设路径,而不仅是简单的所谓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我们认为,中国纠纷解决机制选择中必须反对现在存在的两种趋势:首先,司法诉讼调解化,人民调解司法化;其次,纠纷解决机制在多元口号下不停地设置,导致机构复杂,纠纷解决无效的问题。我们应坚持如下的立场:司法诉讼严格审判,人民调解灵活调解,两者严格分工,实现社会纠纷解决中不同的目标,构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纠纷解决机制体系。因为前者是对国家法律立场的确立,目标不是纠纷的大量解决,而是纠纷立场上国家价值的表白、标准的确立、原则的具体化;人民调解活动的目标则是纠纷的有效解决,有效恢复社会关系,而不是国家权威的简单实现。这里对国家司法制度应如何设立不作分析,因为它涉及对国家司法审判功能的认识和定位。这里将对应如何以司法所为中心来构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实现人民纠纷的有效解决进行讨论。

关键词:

少数民族西南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作者简介:

胡兴东:男,1975年生,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人,法学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史、少数民族法律史和法律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出版有《生存范式:理性与传统——元明清时期南方民族法律变迁研究》(2005年)、《元代民事法律制度研究》(2007年)、《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史》(2008年)、《中国古代判例法运作机制研究:以元朝和清朝为比较的考察》(2010年)和《治理与认同:民族国家语境下社会秩序形成问题研究》(2013年)等学术专著,在《中国法学》、《民族研究》和《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和中国青年法学论坛第五、六期征文一等奖等奖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新时期选择西南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原因
  • 一、国家对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
  • 二、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纠纷解决机制选择上的影响
  • 三、市场经济形成改变着西南各民族的纠纷观念
  • 四、基层社会组织功能的转变
  • 五、历史上存在着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 六、社会纠纷从常规性纠纷向与非常规建立纠纷并存转变
  • 七、法院等国家正式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救济不足或成本过高
第二节 新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原则
  • 一、增加和承认民间社会的自治性
  • 二、改变对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理念
  • 三、处理社会纠纷时用法律问题意识改变政治考量
  • 四、重新定位社会治理中纠纷解决的功能与目标
  • 五、抑制国家行政力量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影响
  • 六、在少数民族社会纠纷解决中适当贯彻民族政策
  • 七、对少数民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和习惯承认应遵行相应原则
第三节 新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构建路径与措施
  • 一、西南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基本措施
  • 二、有限承认各少数民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
  • 三、聘请各少数民族中特定人士参与纠纷解决
  • 四、聘任少数民族特定人员作为特定纠纷解决机制的工作人员
  • 五、特定场境中承认各民族一些传统纠纷解决形式与仪式
  • 六、有限地、受规制地承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