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形成不仅仅在历时的建构过程中得以体现,而且也反映在不同的社会议题以及日常生活的表达之中。因此,在随后的章节中,我将依据不同的主题进一步探讨“孤军”——华人族群的形成、发展及转变。从“孤军”及其后裔三代人的历史境遇、生命故事的叙述与分析中,我力图描绘出关于该族群从“离散”到“土生”的社会化/本土化图景,并试图说明社会化过程对于族群形成的显著影响。倘若我们将此置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空间,不难发现,这一进程也极易受到所在国政治、权力关系的操纵、影响(Roosens,1989:17~18)。在讨论族群与国家关系时,陈志明教授曾指出,“族群的形成和族群的认同明显受到一国范围内族群间权力关系性质和国家权力自身性质的影响(陈志明,2002:3)”。自泰国政府于1997年将泰北原“孤军”难民村正式定为行政村,隶属国家行政规划,并民选村长、组建村委会以来,新村的行政机制始终处于新老交替(村委会与自治会)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表面上看,冲突的核心主要表现为权力、资源的竞争,但从某种意义而言,村委会与自治会的争斗事实上也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与互动,以及国家对社会、群体的整合,族群意识及认同自然也卷入其中,转变亦悄然而生。本章之论述即是通过叙述、分析新村村政的新老交替,村寨政治精英的策略、村民的反应,进而试图阐明自治会、村委会之间权力更替、冲突的实质,以及在此过程中,新村村民的族群意识与认同所发生的微妙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