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理想与现实: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弱势群体

作者:
出版日期:
2013年3月
报告页数:
34页
报告字数:
24269字
所属图书:
草根非政府组织扶助弱势群体功能探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功能”与“结构”是相对应的。社会是一个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依赖的有机整体,彼此间根据不同需求,执行不同的社会功能(包括能力、功效和作用)。而要了解非政府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中的社会功能,必须对当代种种的社会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无论是个人、群体,抑或组织,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这个背景。也就是说只有把研究对象放于其所在的国家和社会之生态、人文环境中去,才可能更有现实意义。研究中国的弱势群体和草根非政府组织也必须将其放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去理解,摸清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探索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结果,有何特点,等等。从而,研讨如何改善其处境,以使他们在中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洪流中与整个社会一同向前行进。本章试图以理想与实际两种文化模式之差异及社会结构变迁理论为基础,对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有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及其特征、社会定位等问题加以阐述。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中外关于社会结构分层的主要理论
  • 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加剧
  • 有关社会分层的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
  • 国内学者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的论述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的客观后果
  • 漠视中国社会结构不合理的普遍价值观
  • 社会结构不合理的负面效应
  •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使社会公正性受到质疑
第三节 弱势群体的界定及特征
  • “弱势群体”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 对“弱势群体”理解的误区
  • 弱势群体的特征
第四节 弱势群体的分类及社会定位
  • 弱势群体的分类
  • 弱势群体的社会定位
第五节 弱势群体的话语权
  • 政府部门与弱势群体沟通不畅的原因
  • 新闻媒体的报道时有缺失
  • 专家学者相关表达的局限性
  • 非政府组织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