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戒本文“度戒”用来指瑶族的所有的相关仪式,例如在方洞度戒包括“挂灯”(通常包含在“拜王”或“度身”活动中)与“度身”等。这些仪式在不同的瑶族地区说法略有差异。广泛存在于瑶族社会,是瑶族极为隆重的仪式行为。学界对瑶族度戒的研究较多停留在仪式文化层面,在此基础上,认为度戒是瑶族男子或夫妻参加的一种成人礼胡起望、范宏贵:《盘村瑶族》,民主出版社,1983,第246~249页;《云南金平屏边苗族瑶族社会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第68页。、地位提升仪式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民俗》第一卷第三期,1937。近来亦有学者再次强调此观点,见罗宗志《信仰的无形之手——大瑶山盘瑶巫师群体的权力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论文,2009,第127~128页。、功德修成仪式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与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金少萍、朱桂昌译,民族出版社,2003,第159页或道教授箓仪式雅克·勒穆瓦纳:《勉瑶的历史与宗教初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徐祖祥:《论瑶传道教的形成与发展》,载王建新主编《南岭走廊民族宗教研究——道教文化融合的视角》,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黄贵权、李清毅:《瑶族度戒初探》,载广西瑶学会编《瑶学研究》第3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等。尽管观点各异,但他们大致都认为:度戒形式接近于道教授箓仪式,但又有着强烈的瑶族文化特色。这种对度戒的宗教含义的过分关注容易造成对度戒的观念及社会基础的忽略。有学者考察田野个案后指出,度戒仪式对整合繁荣家族及村落共同体有重要意义张晶晶:《论过山瑶的挂灯仪式——来自广西河口的人类学调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有强化父系血缘、整合家族、增强族群认同的功效吴国富:《穷则思变——粤北必背瑶寨变迁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第302页。。日本人类学家吉野晃从度戒的微观层面,尤其是仪式过程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发现,在泰国北部瑶族地区的度戒仪式的初级阶段“挂灯”中,有许多仪式环节直指父系血缘关系,比如挂灯者的三位师父有两位分别为父亲及同族男子或同姓亲属,师父在仪式中将象征保护神和法力的米粒吹进徒弟口中。吉野晃认为“挂灯”起到文化中介符号的作用,通过师徒关系的概念证实了父子关系,建立起祖孙关系,因此,其“挂灯”仪式反映了瑶族父系理念吉野晃:《泰国北部勉瑶挂灯礼仪反映的父系理念》,吴国富译,《广西民族学报》1996年第1期。。但笔者认为,吉野晃所论的瑶族强烈的父系血缘理念有着更重要的观念支撑——家先观念。本文正是希望在此基础上拓展瑶族度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