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欠”与“还”:桂北侗族的村寨交往与民俗规则

作者:
张少春
出版日期:
2014年12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2972字
所属图书:
山海之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月也”(weex heek)是侗语发音,也叫“为也”“也哼年”“吃乡食”“吃相思”,是侗族地区一种重要的跨社区交往活动这项重要的侗族民俗活动2011年以“月也”的名称被纳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文就以“月也”统之。。这一民俗存在于湖南通道县、广西龙胜县和贵州黎平县、从江县、三江县等侗族地区。“月也”虽然形式多样,在各地具体的发展也有差异,根据《黎平县志》记载,可以分为“月也老”“月也戏”“月也轮”“月也暇”“月也左楼”“月也鼎”六种形式黎平县志编委会编《黎平县志》,四川巴蜀书社,1989,第134~135页。。其中涉及回访的有“月也老”“月也戏”“月也暇”“月也左楼”。“月也暇”限定由姑娘进行访问,男子负责接待而不能回访。“月也左楼”的目的主要是庆祝新建鼓楼落成,只能等到新建或整修鼓楼时才能回访。“月也老”“月也戏”都是在次年或者若干年后,主寨变为客寨以同样方式访问表演,但是“月也老”全寨大多参与其中,往往人数上百,因而相对罕见。“月也戏”主要以表演戏曲和歌舞为主,是较为常见的“月也”形式。一般是在春节期间由老人带领村寨的男女青年到另外的几个侗族村寨做客,期间举行戏曲表演、对歌、赛芦笙等活动。因为接受了主寨的款待和馈赠,次年或若干年后就必须接待主寨的回访,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交往关系。因而要研究这一民俗现象中的跨社区交往活动如何运作与延续,“月也戏”是较为有效的切入点。

关键词:

桂北侗族村寨交往民俗规则

作者简介:

张少春:

文章目录
·区域交往视野下的“月也”
·以村寨为中心的交往网络
·“欠”与“还”的文化实践
·“欠”与“还”的扩展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