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合而不融:随班就读儿童教育排斥研究

作者:
张漪漫 华红琴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2154字
所属图书: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第5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融合教育的目标是使残障儿童享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确保儿童权利的实现。“随班就读”作为我国残障儿童最主要的融合教育方式,经过30年的发展,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强,就读人数也大幅上升,但残障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的境遇怎样?是否实现了“融合”?这关乎融合教育的“质”。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3所学校中的8名随班就读儿童、3名老师和2名家长的观察与访谈,以“教育排斥”为理论视角,从身体、价值、权利三个维度,考察残障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的境遇、“融合”抑或“排斥”的状况。研究表明,随班就读儿童在学校中遭受到身体排斥、价值贬低和权利剥夺,这导致随班就读学生自我价值感低、学习动机弱、情感受到伤害,残障儿童虽然得以“跟随普通学生”却“合而不融”。最后,笔者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特点,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融合教育的路径与策略,以减少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排斥现象,促进残障儿童正常社会化以及权利实现。

关键词:

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儿童教育排斥

作者简介:

张漪漫:张漪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教师;

华红琴:华红琴,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文章目录
·研究背景
理论视角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框架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随班就读儿童在校处境分析
  • (一)遭受身体排斥
  • (二)自我价值被贬低
  • (三)权利无法充分实现
造成随班就读儿童教育排斥的原因
  • (一)缺乏对特殊儿童的了解
  • (二)功利主义教育理念的遮蔽
教育排斥的后果以及随班就读儿童社会工作介入建议
  • (一)倡导模式下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 (二)赋权模式下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