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特大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态度与感知

作者:
项军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字数:
15927字
所属图书:
新时代特大城市社会结构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快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和中小城镇人口涌入大城市,城市间的人口流动频繁,特大城市面临巨大的移民压力。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2016),我国2015年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其中,流向中心城市的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54.9%。那么,流动人口如何顺利地融入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就成为学者、政府和社会极为重视的现实问题。

从理论上说,过往学界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主要从两种视角展开。一是从政府如何对城市流动人口进行有效治理、维护其公民权利的视角。这一研究视角主要从迁移人口与户籍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入手,重在揭示现有体制弊端、探索改革路径和方案,推进城市人口管理体制改革,从而维护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民权利,促进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如陆益龙,2006;彭希哲、郭秀云,2007;傅崇辉,2008;郑梓桢、宋健,2012)。另一研究视角则围绕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适应、融入和认同情况展开,讨论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个体、社会和制度因素。除了关注户籍制度外,这类研究更侧重考察迁移人口自身的人力资本、社会网络与社会交往,以及迁入地的开放程度对其社会融入的影响。此外,这类研究还往往从经济、文化、行为和身份认同等多个侧面来综合考察迁移人口的社会融入情况(如任远、邬民乐,2006;王春光,2001;张文宏、雷开春,2008;李培林,1996;杨菊华、张娇娇,2016;李强、何龙斌,2016)。

长期以来,基于上述两种研究视角,研究者们似乎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即解决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城市户籍管理制度;二是促进外来人口在经济、社会、文化、认同等方面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然而,阻碍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资源制约、制度屏障和惯性及外来人口自身的能力与行为外,还有地方政府出于维护本地居民既得利益及民意诉求的考虑。地方政府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在制定政策时不得不非常谨慎(李若健,2001;张展新,2007)。所以,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不仅涉及地方政府和流动人口两个主体,还涉及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态度。而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态度、价值观念和政策偏好长期以来并不为学者们重视,然而,从城市本地居民的态度的视角切入的研究对于解决“土客”矛盾同样不可或缺(刘林平,2008;王嘉顺,2010;李煜,2017)。

本文借助2019年“新时代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聚焦特大城市中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在融合过程中的感知和态度。既考察本地人口对外来人口的排斥和接纳态度,也会考察外来人口对社会排斥的主观感知,力求从两方面综合反映特大城市社会排斥的现状和面临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

居民特大城市感知社会排斥态度

作者简介:

项军:

文章目录
变量与测量
  • (一)社会排斥态度的测量——多重维度
  • (二)群体分类与阶层划分
特大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
  • (一)特大城市居民社会排斥的群体差异
  • (二)特大城市居民社会排斥的区域差异
  • (三)特大城市居民社会排斥的社会阶层差异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