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建构北京市“大福利”制度框架的原则及其策略

作者:
陈劲松
出版日期:
2011年9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1509字
所属图书:
社会建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践来说,我国民政部门等更多的是从“专为弱者服务”的意义上理解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水平也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福利多年以来更多地带有“剩余性福利”的特征。民政部门主管的社会福利,工作内容大致包括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就业和社区服务,主要是对孤老残幼等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实行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西方福利国家不同,中国政府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中的一个子项目进行政策上的解释。现阶段,中国的社会福利是一种补充性政策体系,其内容是由民政部门负责的,主要是为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社会福利服务。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陈劲松:陈劲松,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文章目录
北京市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问题与不足
  • (一)北京市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
  • (二)北京市社会福利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三)目前民政福利制度框架中存在的不足
建设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 (一)建构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的总体目标
  • (二)建构适度普惠性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主要原则
构建首都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的途径和思路
  • (一)转变民政福利中“小福利”的观念
  • (二)建构“大福利”的制度框架
  • (三)将市民的社会生活质量问题纳入社会福利体系研究之中
  • (四)建构一种能够测算目前北京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指数体系
  • (五)培育公民的社会福利意识
  • (六)积极促进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