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周大鸣
机构:中山大学
个人简介:

(1958.12~ ),湖南湘潭人,人类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学首席教授,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荣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社会兼职有美国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期刊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主要从事族群与区域文化、移民与都市化、应用人类学等研究,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际国内课题20余项。代表作有《凤凰村的变迁》《多元与共融:族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方法》等。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学名师等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

  • 都市中国社会学新探
    刘林平梁在周大鸣 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 凤凰村的变迁
    周大鸣 出版时间: 2006年07月
    本书是作者1994~1997年对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一书的追踪研究成果,全方位记录和分析了凤凰村的人口、经济、政治、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控制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也回应了葛学溥以来华南汉人社会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宗族、民间信仰、国家与村落社区关系等。
  • 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方法
    周大鸣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书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文萃·名家文选”系列的第三部,收录了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的17篇文章,反映了作者近三十年来的若干思考和学术实践。本书包括移民研究、都市人类学、城乡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四个部分,内容涉及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社会适应与流动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珠三角地区乡村都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发展方向、凤凰村追踪研究成果与反思、城乡多元文化共生态、人类学本土化与学科定位等。读者可从中看到一位中国人类学学者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变迁。
  • 中国田野大调查(第1辑)
    信力健王建新麻国庆 副主编 ; 周大鸣 主编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以研究者深入调查点实地参与现场为特征的田野调查,是人类学资料收集的主要途径和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也是社会科学收集实际资料最普遍而有效的方法。《中国田野大调查》记录了一批批大学生,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敏锐的感触、新颖的角度,通过对个案的深描,对田野资料进行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上的探究的过程。
  •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周大鸣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移民社会的变迁,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文化的转型。文化机制作为社会转型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结构性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本书是作者和自己数十年悉心培养的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部理解中国社会的文章合集,各篇文章的研究主题各异,但都立足于人类学的文化理解,提供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全方位图景,期待本书对中国社会转型的观察与思考能够引发更大范围的回应与反响。
  •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少数民族——以白族为例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关键词:
  • 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研究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文就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的分布特征以及形成这种分布特征的原因和移动趋势进行初步分析。本文按外来劳动人口的分布密度将珠江三角洲分为四个区,考察各类外来劳动人口在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分布。本文指出,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分布特征与人口密度、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相关,与距香港、澳门远近相关,与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规模和质量的需求相关,还与劳动价值观、毕业生的职业观变化相关。由此,本文就控制和管理外来劳动人口提出一些建议:让外来劳动人口参与本地组织生活;建立起跨地区、跨省的劳务市场;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
  • 广州“外来散工”的调查与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文通过访谈法,结合问卷法收集资料,对广州“外来散工”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散工以未婚的男青年为主,主要来源于湖南、四川、江西和浙江,散工从事的工作非常杂乱,主要是本地人认为重、脏、累的工作。总体来说,他们的生活比较清苦。外来散工具有一种次文化的特征,这种次文化并没有融入广州文化之中。本文认为,他们的适应方式,既与文化特征相连,亦与政府的现行户籍管理政策相关。所以,应对外来民工(包括散工)问题,首要的是改变和更新观念,即散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务之急是解决散工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
    关键词:
  • 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民工投资型输出——以佛山“攸县人”挖机经济为例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文通过对劳动力输出地湖南攸县农村进行的参与观察,以及在劳动力输入地佛山南海桂城地区进行的跟踪调查展开探讨。研究发现,促成农民工社会流动以及支持他们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市场,而是农民工自身带有“乡土性”的社会关系网络。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已经开始具有明显的社会资本特质,其特性是使社会关系及其脉络结构有助于推动自我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重构的过程,农民工在城市所建立的新社会关系愈多,他们融入所在城市社会的程度就愈深。
    关键词:
  • 回流的主位视角:企业农民工流动研究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文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港资企业达成文具厂作为个案,以农民工回流为对象进行专题讨论。本文发现,除了因种种原因无法留城的农民工会做出回乡的选择,一些具备留城条件的农民工也会选择回乡,这背后不仅仅是恋乡情节,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在城市中没有“根”。这种状态主要和户籍制度有关,同时也和交往圈有关。回乡的农民工多数选择“经商”或“务农”,回流的地点选择除了乡下家中,还多考虑离家乡更近的城镇、城市,以作为未来继续出发的落脚点。总而言之,“回流”是农民工依照自己的生存逻辑而进行的主体性选择,这种选择更符合农民工自身的需求。
    关键词:
  • 移民时代的人类学研究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进入移民时代这一背景,梳理人类学移民研究的现有成果和新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不少人类学家开始关注从广大农村涌入大都市的农村人口。本文指出,移民时代的人类学研究所围绕的核心主题是移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旨在探讨城市移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移民社会的特点及移民对城市的贡献,推动中国城市治理理念与方式的变革。围绕这一主题,人类学家可从移民城市家庭结构与亲属关系、移民城市的人际关系、移民族群关系、多元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
  • 拾荒者与底层社会:都市新移民聚落研究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文试图从政府、当地居民以及拾荒者自身的角度来分析拾荒者的社会声望。本文对拾荒者的分析采用了乔健先生根据韦伯的理论提出的分析底边社会的构架,即取决于经济地位的阶级、取决于社会声望的社会、内化为生活方式一部分的文化三个维度。从经济地位来看,拾荒者无疑属于底层;从社会声望来看,他们得到的社会声望基本上是负面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拾荒者已经被贴上“垃圾佬”的标签。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北城当地人还是拾荒者自身对拾荒者的认识,都深深刻上了拾荒及拾荒者所蕴含的特定符号意义的烙印,这些意识、态度直接与拾荒者的社会地位相关。
    关键词:
  • 城乡接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文探讨南景村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都市化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即从乡村社区向接合部社区发展的过程。城乡接合部可以看作城市边缘地区由乡村走向城市这一都市化过程中的中间阶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本文把南景村的变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南景村保留了绝大部分农村社区的特征;进入80年代,南景村利用广州城区扩展等机会,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90年代后,南景村在经济上陷入缓慢增长甚至停滞状态。最后,本文针对城乡接合部综合治理提出建议:打破城乡界限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加强出租屋的管理;加强对空闲土地的管理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