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赵志裕
机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199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香港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三年,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文化社会心理学、群体过程以及语言与认知。曾在国际权威心理学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著作为Social Psychology of Culture,2011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2004~2007年担任《亚洲社会心理学刊》副主编,2008年至今任《文化与心理的进展》编辑,哈佛大学出版社《文化与心理的新进展》《文化与心理前沿》丛书编辑,其间还担任了《人格心理学杂志》副主编、《社会认知》杂志专题编辑等。2006年至今还曾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中华心理学刊》《跨文化心理学杂志》等刊物的顾问,《心理学报》《美国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等刊物的特约审稿人,也是《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海外编委。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2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吴莹 赵志裕 著 ; 刘力 王俊秀 副主编 ; 杨宜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中,文化与社会变迁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发生很大改变。本辑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专题将探究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语境中,人们特有的心理及行为机制。本刊收录的八篇论文多采用实证研究范式,内容涵盖较为丰富的研究领域,包括人们在不同文化混搭情境中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与族群关系认知、文化适应过程、文化排斥反应、政治参与效能感、文化规范与权威认同等主题。
  • 心理学与文化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文目的一是对文化心理学的近期研究提供一种有选择性且中肯的评论。二是对文化心理学中一向被视为完全相互独立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进行整合。三是除了对已有实证研究进行梳理,还会通过整合回答不同类型的问题得出的不同发现,启迪更深刻的理解。
  • 多元文化心灵——文化与认知的动态建构主义进路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文就文化与知识研究提出了动态建构主义进路,并报告了相关的支持证据。这一进路的突出贡献在于能够描述一个人是如何吸纳多元文化,以及描述文化知识的片段这样以及何时指引个体进行意义建构。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联系日益频繁的时代,这一较少铁板一块的文化观似乎更合乎时宜。在当今整个世界版图上,存在着这样一个漂流,它促生着在文化、语言上多元共生的社会。然而,部分因为在复杂文化之间进行协商还存在着张力,同时存在着与上述漂流方向相反的努力,它们试图重新将个体划归入不同“纯”文化群体之中。通过实验方法,作者寻找的是二元文化个体的框架转换的模式。这些模式表明,对“未被污染”文化群体的研究并非确认文化对认知影响的唯一可行途径。总结而言,动态建构主义进路可为理解文化与跨文化经验打开新的可能性之门。
  • 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与群际知觉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民族和国家是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之一,在多民族国家中,这种社会身份尤其突出,身份认同也因此在民族心理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卷首语)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自文化混搭心理研究范式提出后,研究者们不仅将其应用在探讨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中,还运用这一范式关注中国现实社会发展过程,探究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中人们特有的心理及行为机制。本刊收录的八篇论文大多采用实证研究范式,研究内容涵盖诸多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探讨了不同文化混搭情境中的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与族群关系认知、文化适应过程、文化排斥反应、政治参与效能感、文化规范与权威认同等领域的问题。本文进一步强调以上研究的社会现实性,并试图进一步凸显文化混搭心理研究对深入探究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