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赵志裕
机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199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香港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三年,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文化社会心理学、群体过程以及语言与认知。曾在国际权威心理学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著作为Social Psychology of Culture,2011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2004~2007年担任《亚洲社会心理学刊》副主编,2008年至今任《文化与心理的进展》编辑,哈佛大学出版社《文化与心理的新进展》《文化与心理前沿》丛书编辑,其间还担任了《人格心理学杂志》副主编、《社会认知》杂志专题编辑等。2006年至今还曾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中华心理学刊》《跨文化心理学杂志》等刊物的顾问,《心理学报》《美国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等刊物的特约审稿人,也是《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海外编委。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2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吴莹 赵志裕 著 ; 刘力 王俊秀 副主编 ; 杨宜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中,文化与社会变迁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发生很大改变。本辑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专题将探究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语境中,人们特有的心理及行为机制。本刊收录的八篇论文多采用实证研究范式,内容涵盖较为丰富的研究领域,包括人们在不同文化混搭情境中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与族群关系认知、文化适应过程、文化排斥反应、政治参与效能感、文化规范与权威认同等主题。
  • 心理学与文化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文目的一是对文化心理学的近期研究提供一种有选择性且中肯的评论。二是对文化心理学中一向被视为完全相互独立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进行整合。三是除了对已有实证研究进行梳理,还会通过整合回答不同类型的问题得出的不同发现,启迪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
  • 多元文化心灵——文化与认知的动态建构主义进路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文就文化与知识研究提出了动态建构主义进路,并报告了相关的支持证据。这一进路的突出贡献在于能够描述一个人是如何吸纳多元文化,以及描述文化知识的片段这样以及何时指引个体进行意义建构。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联系日益频繁的时代,这一较少铁板一块的文化观似乎更合乎时宜。在当今整个世界版图上,存在着这样一个漂流,它促生着在文化、语言上多元共生的社会。然而,部分因为在复杂文化之间进行协商还存在着张力,同时存在着与上述漂流方向相反的努力,它们试图重新将个体划归入不同“纯”文化群体之中。通过实验方法,作者寻找的是二元文化个体的框架转换的模式。这些模式表明,对“未被污染”文化群体的研究并非确认文化对认知影响的唯一可行途径。总结而言,动态建构主义进路可为理解文化与跨文化经验打开新的可能性之门。
    关键词:
  • 跨文化心理测量:文化变量的多样性与互动关系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在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测量都是研究文化与行为间关系的重要方法。文化有多种面相,包括:①文化地区内众人认同的心理特征;②被广泛认定为在文化地区内十分普遍的心理特征;③地区文化的历史、制度、自然与人为生态。这些文化变量间只有松散的联系。此外,研究者可以在个人和文化层次测量文化心理变量。文化内容的各种面相和在不同层次测量的文化变量经常发生互动,动态地影响行为。在本文中,我指出文化变量的多样性及其互动对跨文化心理测量在概念和方法上的启示。
    关键词:
  • 几种重要需求的满足状况:基于网络调查数据的社会心态分析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本研究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提出将社会安全感、社会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支持感作为人们对需要满足的评估,构成社会心态的行为动机成分,同时,结合社会结构对需求满足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570名网民的网上问卷调查,分析了人们需求满足的现状和其在社会阶层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四种重要需求中,网民的社会支持感知相对较高,其次是对于社会公平和社会信任的感知,对于社会安全的感知最低。收入较低、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网民,安全感较低,信任感较差、公平感较弱,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也较少。
    关键词:
  • 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与群际知觉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民族和国家是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之一,在多民族国家中,这种社会身份尤其突出,身份认同也因此在民族心理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
  •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卷首语)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自文化混搭心理研究范式提出后,研究者们不仅将其应用在探讨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中,还运用这一范式关注中国现实社会发展过程,探究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中人们特有的心理及行为机制。本刊收录的八篇论文大多采用实证研究范式,研究内容涵盖诸多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探讨了不同文化混搭情境中的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与族群关系认知、文化适应过程、文化排斥反应、政治参与效能感、文化规范与权威认同等领域的问题。本文进一步强调以上研究的社会现实性,并试图进一步凸显文化混搭心理研究对深入探究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 重构成长思维理论与干预策略:基于文化心态的新视点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成长思维是一种能有效提高困境儿童学业成就的非认知性技能。通过提高困境儿童的学业动力和表现,成长思维能收窄贫富学童的成就差距。早期关于成长思维及其心理功能的理论,继承了建构主义中认为人们是肤浅科学家的假设。常用的成长思维干预方法亦深受建构主义影响。我们回应近年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固定思维与成长思维是人们为自己的心智系统选择的两种不同设定。这种选择受人们身处的介观和微观环境制约。因此,要有效干预成长思维,必须能改变学生身处的介观和微观环境,使学生的成长环境更能承载成长思维文化及支持成长思维教学的创新、实践和持续。我们进而提出一套以改变文化生态为主调的成长思维干预策略,供读者参考。在本文中,我们会先回顾在建构主义影响下提出的内隐论(成长思维理论的前身)及与之相互呼应的干预方法。然后介绍我们提出的成长思维生态论及其相连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