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雪梅
机构: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
个人简介:

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社会理论与社会发展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流动人口。

    暂无内容
  • 顺义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现状与经验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是北京市在社会建设领域、社会治理格局建构中富有特色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经过十年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亦有待改进完善。本文基于实地调研,较为详尽地呈现顺义区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的过程、现状、成果、经验做法等,为进一步理论总结和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
  • 2019年场景化空间与社区整合式治理——北京老墙根社区服务站改革与启示
    出版时间: 2020年08月
    社区治理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以社区服务站为切入点的微治理与微改革,是完善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本文聚焦北京市社区服务站改革,回溯服务站改革背景,详尽介绍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老墙根社区服务站综合设置试点改革的历程、内容与特色,并结合场景理论、治理理论等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社区服务站通过转型升级,树立新角色、打造新场景、重塑新机制,变身为链接多方的治理中心,较好地回应了居民需求,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能。改革实践致力于场景化社会空间的生产,推动整合式治理模式初步显现,启发笔者进一步思考有关基层治理的问题,提出深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 北京市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流动人口问卷(A)中北京市的调查数据,对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变动、结构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城市生活与服务保障的新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与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从全市范围来看,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比重连续下降,但区域变动有差异。流动人口结构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如适婚人口已婚率、初婚率“双高”;就业人口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幅增加,从事餐饮业人员有所减少等。调查分析表明,流动人口在京生活喜忧参半。多数人租房居住,近半数参加了本地医疗保险,近半数参与了社会公益活动,多数人喜欢在京生活,留京意愿增强,对融入城市生活持积极、乐观态度。但是,由于收入水平低,且收入增长幅度远落后于社会平均工资,加之人际交往程度偏低,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流动人口市民化和城市融入发展问题任重道远。
    关键词:
  • 北京市西城区街区更新的政策与实践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街区更新是以街区为单元的城市更新模式,它的特点是以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推行方式,实现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本报告重点介绍了西城区街区更新的政策背景、政策内容,并以广安门内街道为例,分析了西城区街区更新的实施过程,总结了西城区街区更新的实施效果,即西城区街区更新初步实现了项目科学管理实施、街区生活品质提升、城市文脉保护传承,以及从街区更新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深化探索。最后,本报告指出,街区更新是跨学科的综合问题,需要多政策的协同集成,只有在政策设计与政策实践不断互动、互构的进程中才能逐步完善。
    关键词:
  • 2020年社会组织介入新移民包容性发展的实践与启示——基于北京协作者“农民工抗疫救援行动”案例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我国特别是北京市要建设包容性城市,就必须推进城市新移民的融入发展,而社会组织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报告基于对北京协作者“农民工抗疫救援行动”案例的分析,梳理剖析协作者救援行动的灾害管理理念、策略、模式及行动历程,认识到以协作者为代表的专业社工机构扎根于基层,在服务“脆弱”人群方面具有优势和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积极推动了城市新移民的包容性发展。进一步调研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中仍有众多社会组织试图发挥社会功能但“有心无力”,如何让广大社会组织在推动新移民包容性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此,本报告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协作者”为典范,培育引导专业社工机构积极介入新移民服务;推行公益“1+1”,打造公益生态链,探索社会问题整体性响应机制;后疫情时代加强常态化防控,以社会组织为轴三方联动、三社联动等。
    关键词:
  • 2020年北京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居住和就业特点及其影响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居住和就业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主要方面,聚居区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关系特点对其生存、发展,以及对首都城市治理具有重要影响。本报告着重探究聚居村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基本特征、社会空间关系特点、职—住平衡视角下聚居村形态类型划分及其形成机制、城市影响等。研究发现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大多数是务工或经商的就业者,家庭化、长期化聚居,多租赁房屋、与当地村(社区)人口混合居住。在居住—就业空间关系方面,大多数就业者职—住均衡,就业居住自足性较好。从社区层面分析,可以将聚居村划分为职—住一体型、职—住接近型、职—住分离型和混合型四类,数据表明,相当数量的就业人口居住在职—住分离型聚居村中。基于典型类型村的个案研究,本报告提出职—住分离型聚居村形成的推拉机制,并进一步研究了职—住分离影响下,流动人口聚居村存在独特的若干治理难题。为此,报告最后建议,针对职—住分离型聚居村,重新审视城乡接合部地区聚居村治理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积极打造适应流动人口作息的服务管理方法,实施合作式治理模式、构建包容性社区交往体系,使城乡接合部地区的社区建设与治理转型充分面向未来发展。
    关键词:
  • 2020年新时代北京社区工作者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提升社区工作者治理能力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报告以一个城市街道为研究单元,通过问卷调查,客观描述街道办事处辖区社区工作者的现状,如人员构成与素质特点、从业状态和职业发展特点等;探究社区工作者在人才队伍、现代治理理念、基层治理执行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引致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基于上述调查研究和分析,本报告提出以“四个赋能”助推“四有”社区工作人才成长等五条对策建议。
    关键词:
  • 空间运营类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以北京市益陶然社区发展研究中心运营陶然书苑为例
    出版时间: 2022年07月
    近年来,北京市基层治理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创建”两种力量共同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路径:组织活动、搭建平台和运营空间。运营空间是最新的实践路径,尚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基于西城区益陶然组织运营陶然书苑公共空间的个案调查,详细呈现这一路径的理论与实践背景、缘起与创设、实际运作与效能等,并据此总结若干启示。研究表明,空间运营是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可行路径,它的特点在于将街区公共空间作为基层治理创新的载体,把街区公共空间作为治理工具,下沉党政资源,链接国家与社会,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提供机会和平台,吸引多元利益主体,在品质社区、人文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助力作用,显著提升治理效能。空间治理要求基层政府主动转型,实施“空间+”策略,推动治理创新。
    关键词:
  • “疏整促”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地区人口倒挂村治理经验与反思——基于北京市X镇11村的调查
    出版时间: 2022年11月
    长期以来,城乡接合部地区聚集大量流动人口,形成人口倒挂村,是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短板和难题。近年来,在“疏整促”背景下,北京市聚力人口倒挂村治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报告通过对X镇11个人口倒挂村的实地调研,分析人口倒挂村的现状特点与治理难点,总结基层治理经验。研究发现,人口倒挂村均是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的“年轻型社区”,经“疏整促”后村内可出租房屋普遍空置,且依然存在人口有序管理难、村内治安秩序管理难和村内平安建设难等问题。研究表明,人口倒挂村治理正由线性治理逐渐转变为复合治理,主要治理经验集中体现在治理理念更新、治理格局建构、治理机制创新、治理模式完善等方面,但在治理目标统合、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 北京市青年人口现状与社区参与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本报告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北京市共青团在2022年开展的相关研究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北京市18~35岁青年群体的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与参与基层治理情况。结果显示,北京市18~35岁青年在受教育程度、政治素质、居住状况与基层参与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但其中的外省区市来京青年在诸多方面呈现差异性特点。另外,社区青年汇在引导北京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薄弱环节。据此,本报告提出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通过建立复合型与智慧型服务阵地、实现服务项目品牌化、整合服务资源等方式,广泛而有效地联系青年,以首善标准推进北京青年人口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