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朱伟
机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处
个人简介: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兼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等。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安部科技奖等省部级奖10余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部。

  • 中国风险治理发展报告(2024)
    张强 钟开斌 朱伟 主编 ; 张海波 马奔 詹承豫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2023~2024年是我国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的重要年份。中国经济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保持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能源资源供应、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我国的风险治理工作在稳步推进的同时,所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复合性、复杂性和跨界性增强的态势,尤其体现在气候变化、安全生产以及社会风险三个方面。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结构性周期性问题突出、各领域风险耦合叠加可能性不断增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严峻复杂。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的背景下,我国不断完善风险治理体制和规章制度,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取得新的成效,有力应对极端气象灾害,韧性城市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安全生产领域多措并举,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数智技术在应急管理多场景中得到了深度应用,风险治理国际交流合作往前推进。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球突发新冠疫情后的持续震荡之年,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预防为主的理念转化为各领域风险治理具体行动,使得我国在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等领域的风险治理水平稳步提高。我国整合设立了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进一步加强灾害应对各方面全过程统筹协调,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国家层面重特大灾害救助的工作机制及应急响应措施。全国范围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全面收官,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基本摸清。面对疫后常态化情境,要稳妥应对疫情风险,积极推动公共卫生风险治理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改造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建设和社区风险治理实践,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积极探索将数智技术与风险治理相结合,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中国风险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多主体协同治理得到强化,尤其是在京津冀暴雨和积石山地震应急响应行动中,社会力量参与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变迁,我国依然面临着诸多复杂、叠加的风险因子和严峻挑战。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展望未来,每一个挑战都对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潜在的诸多复杂而严峻的挑战,我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促进协调、扩大开放,构建起更加完善的风险治理体系,特别是通过建设安全治理共同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加强技术治理与风险管控,更好地应对多元风险耦合叠加的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 安全概念再认识:从间接到直接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生产能力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促使公众对安全的认识在不断提升和全面化。我们有必要对安全概念进行再认识,使其与社会发展协调同步。通过梳理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安全研究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安全概念的“三阶段论”:“否定之否定”的间接定义、基于风险的中间定义、面向韧性建设的直接定义,体现了安全研究随着需求的发展而经历的“事故预防-风险控制-韧性建设”发展过程。通过概念演进的分析,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安全科学研究的系统建构和实践意义。
  • 城市公共设施行业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设施结构与相互影响更加复杂,传统的安全监管方式与手段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安全监管的需要。本研究通过对城市公共设施安全监管的主客体辨析,指出安全监管的主客体;全面分析了与城市公共设施相关的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明确了各部门对城市公共设施安全监管的职责;提出了城市公共设施行业安全监管主体履责原则、手段、要求;基于PDCA戴明环理论,建立了城市公共设施PDCA动态安全监管履责模式,为城市公共设施安全监管责任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 2019~2020年北京市韧性安全社区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社区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沿阵地,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北京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为韧性安全社区建设提供了乘势而上的机遇。本文从韧性安全社区建设的视角,分析北京市社区韧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从理念层面、机制层面、执行层面、保障层面、推动层面分别给出北京市韧性安全社区建设的路径。
  • 2021年北京市社区综合风险防范和韧性能力建设与发展
    出版时间: 2022年08月
    本文以北京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为导向,基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发展与现状,阐述了北京城市区域综合减灾社区的建设情况与取得成效。通过北京市风险事件调研与事故案例分析,凝练总结了典型风险事件特征,明确了与基层社会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与风险清单。同时,面向社区韧性能力提升,结合北京市典型事故特征及风险演化趋势,提出关于北京市社区韧性能力建设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从实践应用层面为北京市社区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 2021年中国社区风险治理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本文以我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安全社区的建设实践为现实基础,在韧性的视角下,从组织结构与管理、物理空间、文化与环境、信息沟通方面分别对我国社区风险治理的现状展开分析。与国际社会比较发现,我国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社区治理政策体系,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社区风险治理实践上,我国已经形成党建引领的多元共治的组织结构,社区的物理、文化环境等方面得到了优化,信息沟通呈现智能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社区风险治理,还存在物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应急准备工作需要综合建设、信息沟通工作制度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协同需要有序化等方面的挑战。本文建议,我国社区治理发展路径,可以从治理理念向韧性升级、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构建职责清晰的权责体系、以科技支撑助力治理现代化、以融资与援助并行解决资金问题等方面展开。
  • 韧性安全城市视角下北京市韧性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出版时间: 2024年05月
    韧性安全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城市风险管理的新理念和新热点,韧性社区建设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但韧性社区的建设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无论是与国外先进城市社区还是本身的韧性目标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对我国韧性社区建设背景以及对国内外韧性社区建设经验的调研分析,本报告探究了北京市韧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在社区实践应用中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北京市全面建设韧性社区的建议,从而为韧性安全城市视角下北京市建设韧性社区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