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和红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
个人简介:

1969年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导,注册营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主任,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社会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流行病学及生殖健康等研究。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杜克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现任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国家级技术指导专家组成员、《优孕优生》执行总编,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负责人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

  • 中国人口健康问题
    和红 主编 ; 宋月萍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3月
    人口健康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其产生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前瞻性的预判,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意义深远。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近年来中国人口的健康问题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论述、研究和汇总。该书对于人口学及社会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回顾与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其他学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多学科视角下中国健康发展前沿
    张有春 张会平 和红 杜本峰 齐亚强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本书从不同侧面对目前中国的健康发展状况及研究前沿成果进行总结,从政策变革、从不同专业背景、从不同研究人群的视角进行研究,以了解中国目前的整体健康发展状况及研究前沿的内容、热点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人群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书有助于正确理解健康、大健康概念,有助于了解我国在健康社会学、健康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状况,对于人口学及社会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回顾与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其他学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健康移民效应的实证研究:青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出版时间: 2020年03月
    本文通过分析青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对健康移民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为制定流动人口健康保障相关政策提供基本信息和理论依据。本文利用“2015年青年流动人口健康调查”数据,对3001名青年流动人口及1531名当地人口进行了分析,用体质指数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客观指标。流动时间小于1年的青年流动人口,其超重/肥胖的比例为12.5%,要低于当地人口的18.9%(P<0.05)。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青年流动人口超重及肥胖的比例逐渐接近当地人口;当流动时间达到5年及以上时,超重/肥胖的比例达到27.8%,高于当地人口。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婚、经济收入5000元及以上、参加保险、经常喝酒、流动时间较长的青年流动人口超重/肥胖的比例较高,与健康状况变差有关。因此,应加大科普力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相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改善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利用状况,降低流动人口异地就医障碍,保障流动人口健康。
    关键词:
  • 大学生抑郁、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03月
    本文旨在了解高校大学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自杀干预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1年11月对北京地区6所高校的11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对影响大学生抑郁及自杀意念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有398名大学生存在抑郁状况,占33.56%;307名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占25.89%。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状况、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专业以及专业满意度可直接影响自杀意念;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宗教信仰、家庭和睦状况、心理服务利用意愿、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以及专业满意度可通过影响抑郁状况而间接影响自杀意念。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比例较高,高校应加强自杀预警和干预体系建设,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 健康概念的历史演变及解读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我们很熟悉“健康”和“疾病”这两个名词,但其概念却不太容易把握。因为“健康”或“疾病”不仅是一个科学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带有很强的地域性、时代性,甚至是民族性。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界定都是不同的,这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而且体现着意识观念上的差异。正如Scriven在其著作Promoting Health:A Practical Guide中所说:“健康、患病和疾病的意义常与人们的社会及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对疾病的了解、预防和治疗也可以有效地养成人们对于健康概念的认识。这样的知识可能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并代代相传。”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始于疾病,在远古时代,人类认为疾病受超自然的力量控制(鬼、神、上帝),对疾病存在各种不同的解释,诸如罪恶、惩罚、与自然不和谐等均被看作疾病的原因。一般来说,“健康”与“疾病”被认为是相对立的名词,即没有生病就是健康,或者生病就是不健康。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对健康持这种看法。由于中西方文化、地域的差异,在历史上人们形成了对健康的不同认识,同时中西方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健康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变。当然,上述差异和演变均可以在中西方词典或百科全书中找到线索和脉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