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叶堂林
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院长、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执行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城学者”特聘教授,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连续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8次、二等奖2次。25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19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先后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优秀主讲教师、后备学科带头人、首批经贸学者等。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邀专家、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入库专家等。

  •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研创 ; 王雪莹 叶堂林 刘哲伟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城市,是世界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重要汇集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乎“国之大者”,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引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是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本报告为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智慧成果,探讨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展与成效及其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区域协同创新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报告认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前者主要表现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助力京津冀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及产业优化升级;后者则表现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通过为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智慧医疗及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场景,进而助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不论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还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均对城市群创新环境与基础条件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报告不仅探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互动、创新群落、创新资本流空间和创新网络建设的进展与成效,对京津冀创新能力、创新效率、科技成果协同转化、绿色创新及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深入剖析,而且分析了北京、天津和河北科技创新发展及其在京津冀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发现:一是从整体上看,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天津为次中心的创新空间格局,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的差距呈现缩小态势,创新关联越发密切;二是从网络形态看,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以京津为双核心、石保为次中心的创新网络格局,创新网络凝聚力、节点城市创新影响力均呈现持续提高态势;三是从创新流空间看,京津石“三足鼎立”的流空间格局基本形成,节点城市之间的创新关联愈加紧密,创新资本流空间资源分布趋于协调稳定;四是从研发-制造布局看,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研发中介在中心城市集聚、生产制造在外围区域分布的格局;五是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及绿色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北京的核心地位明显,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六是京津冀技术合作空间结构不断优化,津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并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京津冀城市群也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难题:一是与其他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互动与联系水平、研发和应用群落集聚水平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创新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二是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创新能力、创新效率、绿色创新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阻碍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进程;三是京津冀城市群高技术产业整体规模较小,且城市群内部存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差距过大、集聚水平不高、创新合作有待深化等问题;四是北京对津冀的知识创新辐射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有待提升,津冀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有待深化。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本报告提出:一是持续强化京津冀核心城市对腹地城市的创新带动效应,进一步培育创新网络次中心,畅通核心城市到腹地城市的创新要素流动渠道,提升区域创新协同效率;二是加快补齐研发群落发展短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及基础前沿技术攻关,立足中介群落集聚优势,建设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北京科创成果在津冀落地转化率;三是培育新的创新组织形式,打造绿色前沿创新生态系统和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四是强化北京科技创新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提升津冀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 京津冀“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出版时间: 2012年03月
    本文认为后经济危机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背景,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将由失衡向均衡模式转型,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该时期京津冀区域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进京津冀产业结构整合与升级的重要契机,低碳城市建设将引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引擎,而且是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本报告基于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的分析,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在实践层面分析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亟须突破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以下问题:企业创新水平整体不高,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仍相对不足,研发实力有待增强;产学研合作有待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亟待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创新优势,科技创新产业化水平不高;津冀产业化资源支撑不足,制约北京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化。三地创新梯度悬殊、“核心-外围”特征明显且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创新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北京创新资源服务津冀的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基于此,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多措并举、协同合作,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创新资源与科研成果开放共享,带动津冀科技创新水平加速提升;提升科技成果对接效率,促进北京创新成果在津冀落地转化;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能力建设,助力津冀产业优化升级。
    关键词:
  • 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互动对比研究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创新能力竞争的主要空间载体,创新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有效互动是提升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本报告以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为对象,利用2010年、2021年专利产出和创新网络节点属性识别各城市群的创新核心城市,并基于创新专利数据和相关领域的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数据分别构建各城市群的创新研发网络和创新中介网络。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天津为次中心的创新空间格局,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杭州、无锡为中心的“一超多强”创新空间格局,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以深圳为中心、广州为次中心的创新空间格局;各城市群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的相对差距在缩小,均衡化发展趋势显现,但京津冀城市群创新分布的极化特征依旧明显;在创新的研发领域,三大城市群均呈现腹地城市快速崛起的特征,网络结构不断完善,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在研发网络中的差距逐渐缩小,部分核心城市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在创新的中介领域,三大城市群的异质性凸显,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中介网络中占据绝对优势,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相对更为协调,虽然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的联系和影响程度明显加深,但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中介网络结构几乎没有变动。在此基础上,本报告从畅通核心城市到腹地城市的要素流动、培育新的创新组织形式以及推动创新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有效互动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 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群落建设进展与成效分析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创新群落作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织形态,对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本报告聚焦研发、中介和应用三类创新群落,将京津冀城市群与国内其他城市群和城市进行横向及纵向比较,探究京津冀在研发、中介和应用群落方面的优势与短板,并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创新群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的研发和应用群落集聚水平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中介群落集聚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研发中介在中心城市集聚、生产制造在外围区域分布的格局;与同等级城市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仅在中介群落方面呈现较强的比较优势;不同的环境因子对京津冀城市群内不同创新群落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快补齐研发主体短板,推动研发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及基础前沿技术攻关;二是扩大京津冀城市群的中介群落集聚优势,充分发挥中介群落“黏合剂”作用;三是立足各城市比较优势,提升其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应用技术的能力。
    关键词:
  • 京津冀创新网络建设进展与成效分析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完善区域创新网络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实现高质量协同的重要途径。本报告选取2012年、2015年、2018年、2021年四个时间节点,利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间科技资本互投的新增企业数量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京津冀自身的创新网络和全国视角的京津冀创新网络进行构建与测度。研究发现:京津冀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石家庄、保定为次中心的创新网络格局;各城市节点的创新影响力持续提升,创新网络均衡度不断提高;创新网络凝聚力显著提高,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协作水平仍有待提升;城市群对外创新联系持续增强,但在全国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呈下滑态势。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持续强化京津冀创新网络核心城市节点对外围城市节点的创新带动效应、进一步培育京津冀创新网络次中心、加强京津冀与其他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群的创新联系等优化京津冀创新网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 京津冀创新能力提升进展与成效分析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城市群作为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帮助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京津冀城市群是北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应当着力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能力,以区域创新推动北方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全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报告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2013~2020年京津冀13个地级市的创新发展数据,运用熵值法,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其次运用面板回归分析,深入探究影响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各个城市间存在一定差距;北京的核心地位明显,对京津冀创新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报告从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提高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协同水平等角度提出有效推动京津冀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
  • 京津冀创新效率提升进展与成效分析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本报告选取京津冀地区2013~2021年的数据,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Tobit面板回归模型进一步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创新投入增长明显;京津冀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稳步增长,创新产出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发展动能进一步释放;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呈现较为明显的提升态势,纯技术效率有效的地区数量由5个增加至6个,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升;从动态效率来看,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值从0.968上升至1.160,表明创新效率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且技术进步对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提升的贡献更大;京津冀地区平均投入冗余比例较小,平均资本、劳动冗余比例分别为5.45%、4.14%,但部分城市仍存在科研经费和人员投入低效率的状况;产业结构与政府支持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报告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升区域创新协同效率、改善区域创新环境等角度提出促进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 京津冀创新资本流空间演变与成效分析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创新已成为当前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资源能够以流的形式实现跨区域流动,流空间将成为推动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新组织形式。运用流空间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城市群创新格局的进展与成效进行研究,对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报告借助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市科学技术服务业的资本互投数据,构建了基于流空间的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资本流空间网络,并运用Gephi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直观展示了2012~2021年京津冀创新资本流空间的基本特征及演化趋势。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分析了京津冀创新资本流空间的宏观格局和微观特征,试图找寻当前流空间下节点城市之间的创新关联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最后,运用面板回归分析方法,从创新能力、创新投资、人才资源、产业结构四个角度对京津冀创新资本流空间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找寻影响节点城市创新资本输出和创新资本输入的关键要素,进而为推动京津冀创新资本流空间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更好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京津石“三足鼎立”的流空间格局基本形成,节点城市之间的创新关联愈加紧密;京津冀创新资本流空间结构日趋复杂,关联数量和关联强度提升趋势明显;京津石在创新资本流空间中占据重要地位,节点城市之间的地位差距逐年缩小;节点城市的独立性特征愈加明显,推动信息利用效率提升和流空间发展;京津石三地的资源控制能力凸显,创新资本流空间资源分布趋于协调稳定;京津石构成规模最大的创新关联子系统,子群内部成员创新关联程度提升显著。由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应借助核心城市的力量带动外围城市实现更多创新互动,优化区域创新流空间结构;二是应持续推进京津冀实现区域间创新协同发展,构建多元主体相互协调支撑的区域创新流空间;三是应积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形成产业升级与技术研发互为供求的发展模式;四是应加强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积极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关键词:
  • 京津冀绿色创新进展与成效分析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绿色创新已成为世界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中国经济低碳转型提供了必要支撑。绿色创新是一种以绿色技术驱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手段或模式,具有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保三重属性,对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要素替代效应、技术补偿效应、产业重组效应、经济增长效应、节能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在绿色创新产出水平方面,京津冀地区整体水平稳步提升,其中北京最高且稳居全国首位,天津次之,河北总量落差较大;在绿色创新效率方面,京津唐优势突出,张家口和承德劣势明显;在绿色创新网络关联方面,京津冀地区面临网络节点较少、网络关联密度趋弱、网络关联格局碎片化、产业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等现实问题。建议从构建以绿色技术为前沿领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进区域绿色产业发展、优化京津冀绿色创新链的空间分工与布局等方面提升区域绿色创新整体效能。
    关键词:
  • 以扩大内需、提升品质为抓手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扩大内需既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作为超大型城市,北京市在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产业以及人口支撑等方面存在优势,蕴含巨大的内需潜力。近年来,北京市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对北京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典型做法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北京经验”,为其他城市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发现主要经验有:坚持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打造“北京消费季”标志性主题活动,创新消费场景;开展商圈改造提升工作,提升商圈品质化、便利化、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京城”生活圈;发展“首店经济”,吸引品牌首店落地北京;提升“双枢纽”特色消费功能,打造国际消费桥头堡;加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