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衍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
    张衍 张跃 王俊秀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睡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睡眠平等,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本书采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于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2022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2022年中国民众疫情下社会心态调查等多个大样本调查的数据,从共同富裕视角,研究中国人的睡眠状况、心理和行为,对不同年龄群体、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不同职业群体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睡眠与生活压力、生命意义感等的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并编制了睡眠指数来综合衡量民众睡眠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进而为改善民众睡眠状况、促进睡眠平等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
    刘娜张衍 王俊秀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迈入人工智能社会后,研究者更应该考虑如何更广泛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居民改善睡眠状况,使人工智能惠及社会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体。本书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基于2023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研究中国居民的睡眠状况、心理和行为,并对不同年龄段群体、不同就业状况群体、不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和互联网数字工作者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群体的睡眠改善倾向与消费需求、不同群体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和智能睡眠产品的使用倾向与使用意愿等进行了分析,并编制了睡眠指数来综合衡量居民的睡眠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进而为改善居民睡眠状况、促进睡眠平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 青年群体的公平感和共同富裕认知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青年群体作为祖国的未来,了解他们的公平感和共同富裕认知,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全样本数据,分析了18~44岁青年群体的公平感及其对共同富裕的认知,并与45~70岁的中老年群体进行比较,同时对青年群体内部在公平感和共同富裕认知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另外还分析了公平感和共同富裕认知的关系。结果发现,相比中老年群体,青年群体的公平感更高,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认知差距较小,但更认可第二、三次分配的作用,对共同富裕的信心更为分化。无工作的青年群体公平感相对较低,且对共同富裕的信心也较低。中等收入群体的共同富裕信心也较低。因此,应注意提高无工作青年群体的公平感,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同时,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共同富裕信心。最后,应持续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建立民众对于共同富裕的合理认知,认知越合理的青年群体,公平感越高,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也越高。
    关键词:
  • 2019~2021年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心态基础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迈向共同富裕是以一定的社会心态为基础的,本研究通过社会心态调查分析了全国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社会环境感知中的社会支持感、社会压力感、公平感和社会信任指标,社会应对能力中的心理弹性和社会参与行为指标,以及国家认同和阶层认同,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社会心态指标中的积极和不利因素。基于以上发现对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心态的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这些特点进行社会政策的讨论。
    关键词:
  • 2019~2020年主客观地位和流动感知对中国居民公平感的影响与变化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本研究采用2019年和2020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分析了主客观地位和流动感知对公平感的影响及其变化。结果发现,相对于2019年,2020年民众公平感略有提升,尽管统计上不显著。人们认为自身未来和下一代地位上升的空间在缩小。优势群体的公平感基本上都较高:男性公平感高于女性;本地户口居民的公平感高于外地户口;收入越高,公平感越高;主观阶层越高,公平感越高。唯一不同的结果是,2019年城市户口的公平感低于农村户口,但2020年城市户口的公平感有显著提升,与农村户口公平感的差距缩小,未来可能出现反转。此外,不同收入状况、主观等级和流动感知群体间的公平感差异,在2020年也有所减小。现阶段我国民众的公平感状况较好,但应重点提高社会流动性和解决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不公平问题,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
  • 2021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本研究的睡眠指数包括主体指标和客体指标两部分;前者包括睡眠质量、睡眠信念和行为,后者包括睡眠环境,即与睡眠相关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居住环境。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21年11月进行的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调查样本量为6037。研究发现,2021年民众睡眠指数为64.78分(百分制),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为71.51分,睡眠环境指标得分为68.54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为54.73分。民众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64.75%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超过8个小时的被调查者比例仅为7.97%。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分别是: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研究还发现,睡眠指数及其三个一级指标能显著正向预测样本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显著预测社会心态的一些指标,如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流动感知和地位焦虑。
    关键词:
  • 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定义在不断更迭,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的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进行数据研究,旨在了解民众当前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民众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客观社会地位更高或资源较多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不仅如此,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民众产生积极且正向的心理情绪,从而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之相反,睡眠质量差则更容易使民众产生较为负面的情绪,如焦虑或抑郁,继而对民众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 睡眠不平等及其影响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睡眠不足和睡眠剥夺问题日趋严重,睡眠也呈现日益不平等的趋势。本研究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21年11月开展的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分析了我国睡眠不平等的现状、影响因素及社会心态。结果显示,总的来说,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群体,睡眠状况越好。睡眠质量不平等程度高于睡眠时长不平等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生存质量较高的省份,人们的睡眠时长普遍更长,睡眠质量普遍更高。睡眠不平等程度越高的省份,其民众公平感和社会信任度越低,越表现出“躺平”心态。因此,改善民众的睡眠状况和睡眠不平等现状,一方面可以从个体层面入手,采取改善睡眠环境、缓解生活压力等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宏观层面入手,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社会不平等程度,促进共同富裕,其中不仅应包括物质层面的富裕,还应包括精神层面的富裕。
    关键词:
  • 2020~2022年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本报告调查了21733名6~18岁的未成年人,发现我国未成年人有网络沉迷倾向的比例并不高,但其网络沉迷的状况必须引起重视。有0.9%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得分为满分4分,较为沉迷,有14.78%的未成年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耐受性,有18.36%的未成年人存在一定的戒断症状。男性、农村未成年人、高年级学生和首次上网时间较早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风险更高。看短视频、玩游戏、看直播(不含直播课)、粉丝应援和看动画/动漫等网络娱乐类行为,会增加未成年人的网络沉迷得分,但是上网学习、搜索信息等网络学习类行为和聊天等行为,对网络沉迷得分没有显著影响,甚至可能降低网络沉迷得分。学校融入度高、生活满意度高、幸福感强、学习成绩满意度高和未来信心强是防止网络沉迷的保护性因素,而感知到的互联网对自己的重要程度高和学业压力大是发生网络沉迷的危险性因素。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关键是提高他们线下生活的质量。防网络沉迷教育具有一定的作用,可考虑在全国各学校推行。
    关键词:
  • 2020~2022年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影响研究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本报告调查了11991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发现家长评价孩子网络沉迷的严重程度高于孩子自评,家长评价孩子的得分属于网络沉迷得分较高组的占34.04%,约为孩子自评的2倍。70%以上的家庭主导者为母亲,母亲对降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风险作用较大,但父亲作为主要照看者也能显著降低孩子自评的网络沉迷得分,故应进一步提高父亲的参与度。相比于收入,主观阶层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影响更大,自尊在主观阶层和网络沉迷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父母关系是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关键。有助于降低网络沉迷风险的教养方式是在低期望下的严格管教,但这指的并不是家长是否采取了网络监管行为,而是指家长在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整体监管意识。家长的网络使用观念、周一至周五玩手机游戏和看短视频的时长,也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有显著影响。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家长需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改善家庭关系,重视孩子的线下生活,并且以身作则,管控自己的上网行为。
    关键词:
  • 2022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本研究的睡眠指数包括主体指标和客体指标两部分,前者包括睡眠质量、睡眠信念和行为,后者包括睡眠环境,即与睡眠相关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居住环境。本研究数据源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22年12月进行的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调查样本量为6343。研究发现:(1)2022年中国居民的睡眠指数得分为67.77分(百分制),高于2021年,且三个一级指标得分均较2021年有所增加。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最高(74.22分),其次是睡眠环境指标(70.96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最低(56.55分)。(2)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37±2.21小时,比2021年明显增加,但最短与最长的睡眠时长的差距变大。(3)受访者对失眠后果的重视程度不足,依赖药物促进睡眠的倾向有增加的趋势,同时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增多。
    关键词:
  • 民众的结果和机会公平感及其与共同富裕信心间的关系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它与民众的结果公平感和机会公平感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分析了民众的结果公平感和机会公平感(分为向上流动机会感知和向下流动机会感知)及其与共同富裕信心的关系。结果发现,民众的结果公平感、机会公平感均较高,相比2020年,2022年民众的结果公平感和向上流动机会感知均有所上升,但向下流动机会感知下降,在公平感上更接近共同富裕希望实现的社会形态。不同群体在公平感上有所差异,各有特点,但是需要特别关注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居民的公平感,他们的结果公平感和机会公平感均较低。通过将结果公平感、向上流动机会感知和向下流动机会感知进行2×2×2的构建,本研究还梳理了公平感的8种形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并且发现结果公平感和向上流动机会感知高,但向下流动机会感知低的群体对共同富裕的信心是最高的。除此之外,本研究发现,结果公平感对共同富裕信心的预测力最强,当结果公平感高时,向上流动机会感知对共同富裕信心的预测力不显著,但是当结果公平感低时,向上流动机会感知越高的群体对共同富裕的信心越高。综上所述,提高民众共同富裕信心的关键在于保障结果公平、打通向上流动的渠道和避免向下流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