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江华
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老龄协会首经贸老龄科研基地副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在企业工作1年,政府机关工作7年。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近年先后在《中国人口科学》、《经济管理》、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和Labor History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与《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合著《北京康复辅助器具(老年)发展报告(2018)》(第一作者),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级三等奖2项(排名第一),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四),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项目1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合著《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北京居家养老发展报告(2016)》。

  • 北京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19)
    张立龙 张航空 江华 王永梅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可见养老机构将会在未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报告共分一篇总报告、三篇分报告和两篇专题报告。总报告是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包括养老机构政策发展报告、京津冀养老机构发展报告、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公建(办)民营发展报告、典型大城市养老机构服务供需发展报告和主要发达国家长期照护筹资与服务发展报告。本报告梳理并比较了2000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涉及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对部分大城市有亮点的政策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北京市养老机构未来发展以及京津冀三地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相关思考;比较分析了京津冀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状况和重点城市与区域养老机构发展状况,提出京津冀养老机构协同发展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公建(办)民营发展状况,涉及养老机构运营中的参与主体的分工、养老机构运营的6种产权模式、公建(办)民营的4种实施模式、养老机构公建(办)民营运行效果;从供需两个视角考察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在与上海、广州和重庆比较以后,提出了北京市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重点梳理了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为例)、法团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德国为例)、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芬兰为例)、东亚福利国家模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例)的长期照护筹资制度与服务体系及其对中国长期照护筹资和服务体系建立的借鉴意义。
  •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
    江华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修正与调整经济公平程度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首要发展目标,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城乡统筹、全体国民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对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评估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公平均衡发展的理论创新、实践路径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过程系统为理论基础,从系统整体视角构建五个维度的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城乡、省际之间经济公平进行指标的数值量化、数据分析,量化公平。本书从政府先沿海后内陆的经济发展战略、公共财政投入偏差、社会矛盾的优先解决顺序、人口流动、农民的个体劳动关系特征、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初次收入分配差距等多视角分析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引入地理因素的空间相关分析。同时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3个国家社会保障从非均衡到均衡演变的发展历程,总结规律。
  • 北京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20~2021)
    张立龙 张航空 江华 王永梅 出版时间: 2021年09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单章进行论述,其中提到“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旨在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构建一个舒适、安全且便捷的居家养老环境,可见,居家养老仍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按照本系列蓝皮书的布局,在前几年分别关注了养老产业、居家养老产业、康复辅具、养老机构之后,今年的主题聚焦于居家养老。本书分为一篇总报告、三篇分报告和两篇专题报告。总报告是北京市居家养老发展报告,三篇分报告分别是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演进与北京实践报告、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分析报告、京津冀老年人居家环境现状与对策报告,两篇专题报告分别是老年人智慧居家与京津冀的发展现状、日本居家照护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本书梳理归纳了2000年以来国家层面和北京市出台的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文件,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文献数据库,基于国家层面和北京市的72份政策文件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规律,并基于北京的实践提出了几点思考;基于北京市867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普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服务驿站的运营现状和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驿站的消费情况,剖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评估之际,围绕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和社区的软硬件条件等对京津冀三地老年人的居家环境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描述了基本现状并针对改善老年人的居家环境提出了对策建议;围绕智能设备、网络条件和智慧居家能力,分析了我国老年人智慧居家现状并呈现了京津冀的基本情况,针对如何改善老年人智慧居家环境提出了对策建议;深入剖析了日本的居家照护服务体系,介绍了政策演变、照护需求评估、地区紧密型照护(预防)、照护预防·日常生活支援综合事业等内容,进而阐释了其对于我国的启示。
  • 北京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23~2024)
    张航空 江华 王永梅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打造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及养老需求,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逐步发展,本书以智慧与健康养老为主题展开调研分析,以期推动智慧与健康养老行业发展。全书共包含一篇总报告、三篇分报告和两篇专题报告。总报告对北京市智慧与健康养老形势进行了分析与发展研判。三篇分报告包括智慧与健康养老政策分析与研判、北京市医养结合形势分析与发展研判、智慧与健康养老研究成果与趋势。两篇专题报告分别从产品面向消费者和面向机构两个角度,调研分析了北京智慧与健康养老公司发展现状与瓶颈。本书既有对北京市智慧与健康养老的总体概览,也有对相关科研和实践领域的回顾与研判,同时还聚焦两个具体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总报告首先比较了健康养老、智慧健康养老、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等概念,提出了本报告对智慧与健康养老内涵的界定,围绕北京市智慧与健康养老企业的基本形势、试点企业、医养结合发展、智慧与健康养老政策、人才培养等问题,分析与研判北京市智慧与健康养老形势,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北京市智慧与健康养老政策趋势与发展着力点。分报告1分析了我国智慧与健康养老政策的发展变化、重点内容、关键问题及未来供给趋势。从政策发文时间、发文单位、发文的专项性与综合性、发文的公文文种等方面分析了智慧与健康养老、医养结合政策的发展。从先行先试试点、智慧产品、老年人使用智慧产品、信息支撑平台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人才培养等主题分析了智慧与健康养老的政策内容。针对智慧与健康养老政策实施落地问题、促进作用和资金效率等问题,指出未来政策供给的3个发展趋势:政策的激励导向需要精细化;医养结合政策需要侧重规范化和标准化;资金投入与补贴政策需要进一步明确化。分报告2分析了国家和北京市出台的诸多医养结合政策文件,发现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存在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不落地的现象,医养结合还存在政策制定各行其是、动力不足与激励机制缺失、医养结合准入门槛高、服务供给内容同质化、医疗资源区域失衡、政策落实缺少监督与评估等挑战。未来医养结合发展趋势包括各部门协同推进政策落地、合作协议内容个性化、两类机构毗邻建设、建立人员薪酬激励机制、建立工作监督评估机制。分报告3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13~2023年有关“智慧与健康养老”期刊论文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及突现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有关智慧与健康养老的文献量呈上升趋势,研究网络初具规模。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健康养老的深入发展,智慧医疗与康养、智慧与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与优化、智慧与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等主题将成为智慧与健康养老研究新的增长点。为解决养老服务中人力做不好、做不到和不愿意做等问题,智慧与健康养老产业中有的企业专门供给面向老年消费者的智慧养老产品,包括消费者注册登录的消费信息平台、接受养老服务的实时管理平台等。专题报告1选取北京诚和敬驿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与北京普天大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两个具体案例,分别从公司概况、智慧产品、盈利模式、经营瓶颈等方面,分析二者在智慧化养老产品面向消费者时的表现,并提出政策建议。为了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智慧与健康养老产业中有的企业供给的智慧养老产品专门面向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包括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管理咨询、信息化管理工具等。专题报告2选取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悦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分别从公司概况、智慧产品、盈利模式、经营瓶颈等方面,分析产品面向机构的北京智慧与健康养老公司发展现状与瓶颈,并提出政策建议。
  • 北京养老产业运营管理篇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在运营管理分报告中,主要从筹建选址、服务内容、入住对象三个方面研究了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从劳动用工存在的问题、风险和对策方面研究了养老机构的用工管理;从养老机构的产权模式选择、民办非企业与企业性质的差异、床位价格确定三个方面研究了养老机构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
  • 北京养老产业理论支撑篇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在理论支撑分报告中,以福利多元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为支撑,回顾我国养老机构社会化的发展与实践,提出养老机构社会化服务的定位,以及在社会化服务中多方角色之间的关系,以此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存在与发展做出理论回应。
  • 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报告(2000~2020)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
    梳理并比较了2000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涉及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对部分大城市有亮点的政策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了京津冀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状况和重点城市与区域养老机构发展状况;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公建(办)民营发展状况,涉及养老机构运营中的参与主体的分工、养老机构运营的6种产权模式、公建(办)民营的4种实施模式、养老机构公建(办)民营运行效果;从供需两个视角考察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并与上海、广州和重庆进行比较;重点梳理了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为例)、法团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德国为例)、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芬兰为例)、东亚福利国家模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例)的长期照护筹资制度与服务体系及其对中国长期照护筹资和服务体系建立的借鉴意义。
  • 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公建(办)民营发展报告(2015~2016)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
    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公建(办)民营发展状况,发现主城区养老机构的床位使用效率较高,分析了养老机构运营中参与主体的分工、定位和相互关系,提出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的6种产权模式,归纳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办)民营的4种实施模式,评价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办)民营运行效果,提出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办)民营的发展建议。
  •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引言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本章是本书的引言,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界定;研发方法与思路;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基础与评述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随着公平正义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于公平的成果百家争鸣,研究不断深入,公平已经成为政府、学者和公众衡量公共政策的基本标准。而社会保障是一种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的社会安全制度,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功能,公平性是其必须具备的理念和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本章从社会保障的(准)“公共品”属性出发,归纳梳理中外研究文献中对公共品理论、公平理论、社会保障发展模式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文献。对前人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将作为深入、系统地研究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基础,以期客观评述、找出不足,完善研究。
  •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对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评估需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需要根据某种理论基础建立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本章在回顾前人对社会保障公平评判指标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学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可行性、一致性、发展性等原则,设计了静态公平(包括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动态公平、适应性、非均衡度量、城乡均衡度量等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估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提供支撑。
  • 城乡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评估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之上,虽然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城乡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社会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更是自1983年的1.82扩大至2011年的3.13。对于具有公共属性且有增进国民福利、改善收入分配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功能的社会保障来说,城镇几乎享受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公共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全部,而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解体,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缺位,使得原本脆弱的农村社会保障变得更加微乎其微,与不断增长的GDP相比,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没有克服原有制度的积弊,反而扩大了城乡二元社会收入差距,加重了社会保障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社会各界呼吁改变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与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扩大的矛盾状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不断设置,一个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2012年6月14日,《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基本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稳步推进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作为规划内容。2012年7月11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可以预见未来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然而衡量分配是否正义不仅要看当下结果、目的和趋势,更要看其来路和历史演变过程(诺齐克,2008)。因此,系统评估社会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城乡发展进程,确定城乡公平均衡的配置标准,防止发展的过和不及仍是我国“十二五”甚至更长时间内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我们科学地分析过去、认清现状、发展未来,确保城乡社会保障资源公平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政策效应。
  • 省际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评估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16万亿元,公共财政收入达10.37万亿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发布数据和国别收入四组分组标准,我国2011年人均国民收入为4930美元,进入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具有公共属性且有增进国民福利、改善收入分配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但国家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各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差异造成省际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也决定了省际社会保障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凸显,本质上是公共资源配置的横向经济不公平,而实现经济公平区域均衡是现代社会保障的基础理念和目标归宿之一。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省际社会保障均衡发展和分配公平是我国“十二五”甚至更长时间内面临的重要任务。本书选择评估指标体系中的24个指标测度评估2001~2010年中国31个省区市和东、中、西部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状态,并对31个省区市的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发展状态进行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