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刘志昌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个人简介:

男,湖南临湘人,政治学博士,研究员,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基本方略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领域的研究;长期关注公共服务与社会建设、社会分层和共同富裕、国家和地方治理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等10多项课题,参与中央马工程重大委托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财政部、中宣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等16项课题。主要研究成果有《走向共同富裕》《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变迁与逻辑》《国家治理与公共服务现代化》等专著5部,译著1部。主编《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9部。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统计与决策》等期刊公开发表论文和向政府部门提交对策咨询报告等70余篇。

  • 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0~2011)
    费亚军 刘志昌 执行副主编 ; 吴正杲 钟君 执行主编 ; 侯惠勤 易定宏 辛向阳 主编 ; 李崇富 程恩富 顾问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十二五”及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本书参照发达国家对公共服务力的最新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并构建了以公共交通、公共安全、住房保障、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市环境、文化体育、公职服务水平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提出了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认真调研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状况的基础上,以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对全国38个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的公共服务现状进行系统评估,对各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发布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客观评价排行榜、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榜。本书在理论上构建了公共服务评价体系,为政府考核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工具;同时,提出了改革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以公共服务力指数为重要内容的政绩考核体系,从而丰富和完善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为政府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 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2~2013)
    邓纯东 李崇富 程恩富 顾问 ; 张欣欣 刘志昌 刘须宽 副主编 ; 吴正杲 钟君 主编 ; 侯惠勤 易定宏 辛向阳 名誉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本书通过优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指标体系和19844份调查问卷,从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社保就业、基础教育、城市环境、文化体育、公职服务等9个方面,对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力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入研究,发布了2013年全国38个主要城市满意度评价情况及各排行榜,并通过GDP对公共服务满意度杠杆指数、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升指数、公共服务满意度要素发展指数等评价工具,对38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调查结果,选取了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中群众最关心的交通拥堵、打车难、城市黑车、安全感、食品安全、信息安全、房价调控、养老服务、自来水质量、空气质量、城市摊贩管理、公共产品价格、供暖13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评价,并发布排行榜。从发展指数、杠杆指数和总排名上升幅度等角度,对在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中表现优秀的个别城市进行深入分析,以期通过深入研究和经验总结,为其他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提供榜样和建设蓝本。另外,新增公共服务专题研究,对公共服务购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 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报告(2024)
    陈志刚 刘志昌 辛向阳 主编 出版时间: 2025年04月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报告(2024)》围绕基本公共服务与民生建设这一主题,选取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的武汉、郑州、长沙,西部地区的成都、西安、西宁等样本城市,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九个方面,采用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产出、效果等核心绩效评价指标,对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8年以来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建议。全书包括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从总体上总结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取得的成绩,提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均等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服务有序衔接、配套完善、体系完备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以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发展公共服务领域新质生产力,提升公共服务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以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为目标,立足教育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科学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统筹推进职普协调发展,夯实高质量基础教育根基;以建成健康中国为目标,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实现从病有所医走向病有良医的目标。分报告总结了北京、上海、武汉、郑州、长沙、成都、西安、西宁等样本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九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现状、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专题报告对公共服务助力美好生活的逻辑理路、实践经验及现实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政策建议,铜仁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成效及经验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本篇首先对公共服务相关研究进行研究述,然后详细解释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概念,最后阐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趋势与路径选择。
  • 2013年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估与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本报告通过优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评价要素体系和19843份调查问卷,从医疗卫生、公共住房、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社保就业、基础教育、城市环境、文化体育、公职服务等9个方面,对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力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入研究,发布了2013年全国38个主要城市满意度评价情况及各排行榜。 报告通过GDP对公共服务满意度杠杆指数、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升指数、公共服务满意度要素发展指数等评价工具,对38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了详细评估。报告研究认为,2013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较2012年略有下降,这与2013年课题组优化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估体系有一定的关系。从总体得分来看,38个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且各要素之间的满意度不够均衡。报告建议加快推进社会改革,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种类和数量,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效益和效率,提升改革温度,打造温暖型改革,防止改革的“内轮差效应”继续扩大;建议尽快制定并出台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与指标体系,以公共服务满意度等指标体系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考核,淡化GDP在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建议政府重视培育和发挥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益与效率;建议政府把基本公共服务要素的关注度作为改善民生的晴雨表;建议政府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本报告结合调查结果,选取了在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中群众最关心的交通拥堵、打车难、城市黑车、安全感、食品安全、信息泄露、房价调控、养老服务、自来水质量、空气质量、公共产品价格、供暖和城市摊贩管理13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评价,并发布排行榜。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设置、调查的结果、原因的分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对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力提出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 2024年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5年04月
    本报告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城市,采用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产出、效果等绩效评价指标,对城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展开总体评估。各级政府要推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服务有序衔接、配套完善、体系完备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均等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通过发展公共服务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科学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统筹推进职普协调发展,夯实高质量基础教育根基;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从病有所医走向病有良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