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20年北京市有关网络时代人工智能犯罪治理的探索

作者:
王晓晨
出版日期:
2021年7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9936字
所属图书: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犯罪手段必将给刑事立法和刑法学基础理论带来风险和挑战。目前,我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层面对人工智能犯罪主体及责任的规定和研究尚处于具有相当大空白的初级阶段,难以完全调整现代以弱智能技术为犯罪手段的有关案件,更无法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超)强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各种刑事风险和挑战。为更好地解决涉及人工智能刑事案件中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的界定问题,提高现代警务执法力度和水平,北京市公安司法机关应当以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为手段,大力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为首都网络安全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

归责原则人工智能机器刑事责任主体间接正犯

作者简介:

王晓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犯罪治理。

文章目录
人工智能犯罪发展趋势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
  • (一)人工智能发展概况
  • (二)人工智能犯罪发展趋势与挑战
人工智能犯罪的治理难题
  • (一)工具型犯罪及其规制难题
  • (二)自主性犯罪及其规制难题
·对人工智能有关刑事热点问题的评析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