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老年安宁疗护服务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
鲁丽倩 杨荣
出版日期:
2022年11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2749字
所属图书:
2022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摘要: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群体健康观念和生命观念逐渐改变,推动老年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北京市在国内较早出台安宁疗护服务政策,设立临终关怀试点单位,扩大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推进安宁疗护规范化发展,安宁疗护服务更加普及。安宁疗护强调丰富的生命内涵和全人照顾的理念。医生—护士—社工多学科合作的专业团队提供“舒缓治疗”“舒适照护”“舒心服务”以及哀伤辅导。为进一步发展安宁疗护,需要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疗护模式,出台指导性文件和操作性工作指南,加强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

老龄化安宁疗护灵性照顾

作者简介:

鲁丽倩: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中级社会工作师。

杨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MSW中心主任,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省部级和各类委托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社区发展与社区工作、社会组织、社会政策等。

文章目录
北京市安宁疗护服务的背景以及发展脉络
  • (一)北京市老龄化程度加深,提出生命周期健康水平新课题
  • (二)安宁疗护政策依次出台,逐渐完善服务规范
  • (三)加快提升国内老年安宁疗护服务势在必行
安宁疗护服务实践与反思——基于B机构的经验
  • (一)身—心—社—灵:安宁疗护的全人理念
  • (二)再老也不怕:安宁疗护的生命内涵
  • (三)医生—护士—社工:组建安宁疗护的专业团队
  • (四)舒适照护+舒缓治疗+舒心服务:安宁疗护的核心服务
  • (五)灵性照顾:安宁疗护团队合作下的全面呵护
  • (六)安宁疗护服务建设: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问题与反思
  • (一)专注于机构内部服务探索,没有充分发挥养老机构的作用,不利于建立“机构和居家相衔接”的补充安宁疗护服务模式
  • (二)注重老人的生命教育,但灵性照顾遇到文化、标准和伦理的难题
  • (三)安宁疗护服务收费相对较低,难以维持运营
发展建议
  • (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出台指导性文件和操作性工作指南
  • (二)普及生命教育及死亡教育,推动大众正视和正向思考生命与死亡的话题
  •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提升从业人员工作获得感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