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在互为主体性的课堂上相遇转化:社会工作叙事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施旦旦
张静敏
刘晓春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18855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二十一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2.132-151
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摘要:
本文研究基于“教学即实践、课堂即转化空间”的认识,在“互为主体性”的叙事课堂上开启主体性转化的教学实践。在转化历程上,提出主体性转化的三重空间:通过社会性脉络空间,实现“我”到“我们”的社会性看见,帮助学生开启主体性的社会存在;借用人文经典撑开历史距离空间,推动叙事视框的挪移映照出新的主体性;教师将自我作为转化的具身空间。配合萨提亚的“一致性”技术,实现叙事教学“生命影响生命”的转化,从而迈向社会工作教学的“知行合一”与“成人成己”。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主体性
叙事教学
生命影响生命
作者简介:
施旦旦:
浙江财经大学社工系讲师
张静敏:
女,山东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妇女社会工作。
刘晓春: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博士。
相关报告
双重监控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主体性——以G市S街“家综”为例
人工智能与未来人类——“智能时代的新人文”学术论坛综述
突破同一性逻辑
主体性的辩证法
代理权的辩证法
行动研究中知识与行动结合的反思
构建铜鼓舞传承者的主体性
新时期农民启蒙界定及研究基本框架
新时期农民启蒙的政治突围与主体崛起
反身与整合视角下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主体性问题的探析——以上海市精神卫生领域为例
文章目录
·
问题提出
文献回顾
(一)叙事
(二)叙事与教育
(三)主体性与互为主体性
·
“互为主体性”叙事教学的实践历程
叙事教学何以产生主体性转化?
(一)社会性脉络空间:开启“我”到“我们”的主体性
(二)历史性距离空间:借助人文经典映照出新的主体性
(三)自我具身性空间:“一致性”修炼与生命的主体转化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