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午睡模式对日间功能、夜晚睡眠质量以及节律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
马宁
曹艺轩
出版日期:
2024年3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字数:
22545字
所属图书: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03.165-191
刘娜
王俊秀
张衍
摘要: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午睡作为一种有效缓解困倦和疲劳的方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探讨了午睡模式在日间功能、夜晚睡眠质量以及节律稳定性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有午睡习惯的被调查者占比均在60%以上;南方地区(华南、西南)有午睡习惯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多数被调查者在13:00~14:00开始午睡,而北方地区的被调查者午睡的起始时间点则相对较早。保持稳定的午睡习惯有助于改善日间功能和保证夜晚睡眠质量,但随着午睡时长的增加,夜晚睡眠质量自评总分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当午睡的起始时间点与地区的工作时间安排相协调时,个体在下午的主观感受更佳。午睡时长的过度增加对节律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华南地区有午睡习惯的被调查者的节律稳定性与没有午睡习惯的被调查者相比较差。本研究不仅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工作效率和合理休息的平衡提供了建议,也为社会理解和加强对午睡的重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午睡
日间功能
夜晚睡眠质量
节律稳定性
作者简介:
马宁: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曹艺轩: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人工智能社会的睡眠展望
2023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人工智能技术在睡眠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不同年龄段群体的睡眠研究
不同就业状况群体的睡眠研究
不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睡眠研究
互联网数字工作者的睡眠研究
睡眠改善倾向与消费需求研究
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和智能睡眠产品使用倾向研究
手机成瘾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文章目录
·
引言
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变量与数据统计
研究结果
(一)午睡模式的总体现状分析
(二)各地区午睡模式的现状分析
(三)差异性分析
(四)回归分析结果
结论与讨论
(一)午睡行为在被调查者中较为常见,但工作日的午睡条件有待改善
(二)各地区的被调查者在每周平均午睡次数和每天平均午睡时长上较为相似,而午睡的起始时间点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
(三)稳定的午睡习惯有助于改善日间功能和保证夜晚睡眠质量;随着午睡时长的增加,夜晚睡眠质量自评总分呈下降趋势
(四)当午睡的起始时间点与地区的工作时间安排相协调时,个体在下午的主观感受更佳
(五)每天平均午睡时长的过度增加对节律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华南地区有午睡习惯的被调查者的节律稳定性与没有午睡习惯的人相比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