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非遗系统性保护模式研究

作者:
张晓明
出版日期:
2025年5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5900字
所属图书: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24~202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自2014年拉开序幕以来,文化一体化始终是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为京津冀非遗协同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北京、天津、河北地缘相近,孕育的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在这种环境下沉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融合,具有天然的互联互通性,是京津冀三地共同的历史载体和文化记忆。京津冀三地协同开展非遗保护是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重点工作。围绕京津冀三地整体协同发展,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如何发挥京津冀三地一体化推进政策规划实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构建起具有共性的文化生态环境并加以保护,将是新发展时期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一进程中,既需要借助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化、保护措施系统化等方面分步推进落实;也需要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优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保护宣传弘扬京津冀三地的文化遗产资源,讲好三地文化故事。

关键词:

京津冀非遗系统性保护

作者简介:

张晓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学术秘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艺术人类学。

文章目录
京津冀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理论基础
  • (一)京津冀非遗的文化特征与价值
  • (二)非遗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模式
  • (三)协同发展理论与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关系
京津冀非遗系统性保护现状分析
  • (一)保护工作情况
  • (二)问题与挑战
京津冀非遗系统性保护模式与路径
  • (一)加强协同管理,建立统一协调合作机制
  • (二)完善政策协同机制,形成依法依规保护的格局
  • (三)完善传承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 (四)非遗数据库建设及数字化保护模式
  • (五)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 (六)京津冀联合申请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考
·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