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距离与户籍制度改革

作者:
卢国显
出版日期:
2010年9月
报告页数:
36页
报告字数:
26565字
所属图书:
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书着重关注户籍制度产生、发展、废止的原因,以及其作为一种结构性因素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涂尔干指出,一种现象只能通过其他社会现象去解释。社会现象的确切原因应该从那些以往的社会现象中去寻找,而不能从个人意识状况中去挖掘。社会现象的功能必须在这种现象与某种社会目的的关系中,即社会效用的关系中去寻找。帕森斯这样来描述制度化的方式。他指出,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互动双方的需要和文化模式是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户籍制度的形成、发展也是在诸多社会现象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这些社会现象包括互动参与者、互动参与者的需要和当时的文化环境。我们将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探讨户籍制度的结构与功能演变。由于制度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满足不同的需要,所以制度也会不断变迁,有时制度会供给过剩,有时会供给不足。这样,制度会出现阶段性的变化。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性分析社会距离

作者简介:

卢国显:河南唐河人,1966年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距离、社会政策与治安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一个制度分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社会距离: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与教育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警民距离与首都和谐警民关系构建”,公安部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与虚拟社区警务建设”,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曾获得2006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户籍制度的内涵、分析框架与阶段性划分
第二节 户籍制度的功能演变与结构分化
  • 第一阶段(1949~1957年) 户籍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
  • 第二阶段(1958~1977年) 严格控制人口流动与治安功能的过度强化
  •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 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第三节 户籍身份与社会融合 描述与相关分析
  • 身份制与市民的代际划分
  • 户籍身份与社会距离的关系
第四节 户籍制度的合理性评价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户籍制度的合理性评价
  • 户籍制度的合理性评价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 户籍制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第五节 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 身份证“一卡通”信息平台的建立
  • 成立临时机构
  • 修改《宪法》,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
  • 剥离户籍制度所担负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