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虚拟空间与社会矛盾化解的研究
作者:
于显洋
彭定萍
出版日期:
2013年8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字数:
17207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8.98-118
于燕燕
摘要:
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网络化正在快速推进,社会生活中网络空间的交流和互动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网络社会的来临,使囿于物理地域和经验社会而存在的社会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逐渐走向融合,呈现公共空间虚拟化和私人空间公共化的发展趋势。网络虚拟社区成为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群体自由表达、平等交流的主要场域,也是最有活力、影响最广泛的沟通和互动平台。作为交流信息、表达意见、发表言论、释放情绪的网络虚拟空间,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和途径。
关键词:
公共领域
虚拟空间
社会矛盾
作者简介:
于显洋: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组织社会学与城市社区
彭定萍:
彭定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2010级博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网络与消费:虚拟空间的信任重构和公民自治
网络时代青年社会交往的关系类型演进及表现形式
哈贝马斯语境下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
从生活世界到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公民社会理论的话语基础
公共讨论中的女性议题:如何命名?——以网络论坛“邓玉娇案”讨论为观察角度
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原则辨析
公共领域与城市社区自治的导论
公共领域与城市社区
公共领域与城市社区自治的总结与展望
公共领域与城市社区自治的附录
文章目录
从“公共领域”到“网络空间”的变化
(一)“公共领域”界定
(二)网络空间——虚拟的公共领域
网络空间的表现:公共空间虚拟化和私人空间公共化的融合
(一)公共空间虚拟化
(二)私人空间公共化
社会矛盾的特点及成因
(一)社区矛盾的新特点
(二)社区矛盾产生的诱因
虚拟空间疏导和化解矛盾的途径
(一)发挥网络空间“出气筒”的作用
(二)搭建弱势群体利益的求助平台
(三)提供“交流与沟通”的空间平台
(四)构建“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