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爱的教育·图书导读”:基于合作治理的留守儿童社区补偿教育机制探索

作者:
陈静 连若琪 普长辉
出版日期:
2019年7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1981字
所属图书:
当代中国田野观察(201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从古时的耕读传家到20世纪初的乡村教育试验,国家和社会在遵循乡土社会特质的基础上探寻通过振兴乡村文化来增强乡村发展能力。城乡差距持续增大和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滞后致使城乡优质医疗、教育等资源的配置失衡,乡村教育经历了从“彰显乡土本色”到“远离乡土生活”的转变。在资讯化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媒体获得知识,然而资讯无法在人工和自然、他人和自己、现实和未来间赋予充分的想象力。张暄:《日本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手机、电脑等工具在增进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家人的交流,彰显家庭伦理关怀存在的同时,家人间近距离的自然关怀较少,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关怀意识的培育。T村小学教师曾坦言,乡村儿童在作文课上常遇到的难题就是他们无法具体地描述日常生活中没有见过的事物,由于长期生活在大山里,孩子们的想象空间非常有限。在“远离乡土”的教育体系中,乡村学生是在被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其内在汲取知识源泉和获得心智提升的潜在能动力量没有被发掘,从而导致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的误解和现代教育制度本身对乡村儿童群体的不公。乡村学生时空意识认知紧张的延伸引致整个一代乡村人文化认知和生存方式的紧张,他们在城市和乡土文明的冲突和交融中漂泊地存在。高水红:《乡村学校教育变迁与时空意识的变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10期。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陈静: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讲师。

连若琪: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普长辉: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文章目录
·引言:乡村教育变迁与资讯社会留守儿童文化心理关怀的缺失
·T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评估和社区补偿教育需求
T村留守儿童社区补偿教育网络构建的机制和路径
  • (一)留守儿童的社区融入:增加乡村教育资源投入
  • (二)居民乡土振兴意识与行动的唤起
  • (三)居民社区互助传统延续
  • (四)以“补偿教育”为桥梁探索村民互助与社区产业发展
合作治理视域下留守儿童社区补偿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 (一)留守儿童社区补偿教育合作治理机制的基础
  • (二)留守儿童社区补偿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