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晶
机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1970~ ,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老龄社会学、老年教育、老龄社会政策等。出版专著2部,主持和参与多项国际项目及国家级、部委级课题,曾获中国老年学学会颁发的“第一届全国老年学优秀青年学者奖”。主要学术成果:《人情社会——人际关系与自我观的建构》(专著)、《老年人的生活世界》(专著)、《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编著)、《养老院的故事》(合著)、《老年人长期照料现状调查——我国基本养老服务研究》(合著)、《文化养老》(合著)、《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主编)等。

  • 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
    李晶 党俊武 主编 ; 罗晓晖 张秋霞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指老年期的人的客观生活条件、生活行为及其主观感受的总和。进入老龄社会以后,我国的老龄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范围不断拓展,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但在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下,要满足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现行老龄政策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还需要加强制度设计和创新,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强化政策的有效实施。本报告根据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当前中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经济与保障、居住环境、家庭关系、公共服务、社会参与和文化生活、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讨。课题组还在全国15个省份开展了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质性调查,访谈190名老年人,请老年人自己讲述心目中的“好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感受和评价,以及对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的认识等。调查发现,老年人认为的“好的生活”主要包括基本生存条件、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精神状态等个人生活层面的四大主要内容,老年人还提出“好的生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应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质性研究弥补了量化研究的不足,更全面地描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指标体系进行理论梳理,根据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多学科视角相结合等原则,第一次提出了以老龄国情调查为支撑的全面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中国版本(1.0版),首次对全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分省份评价。分省份评价显示,客观生活水平仍是影响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东部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整体高于其他区域,各省份均存在不同短板,其中,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城乡差距较大、阶层差异显著、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新时代老龄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也是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 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
    李晶 主编 ; 罗晓晖 伍小兰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始终的基本国情,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一直是学界的重要研究议题。本书的编撰者均为从事老龄科学研究和教学多年的学者,在各自领域有较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经验。本书以老年人生活质量为主题,运用文献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主题涉及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轨迹、慢性病及其生活意义、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精神心理状态等健康议题;涉及老年人收入与消费、居住环境状况、家庭照料者的需求与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等保障和服务议题;还涉及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策略等专题政策研究。
  • 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1999~2018)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本报告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指标体系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多学科视角相结合等原则,结合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和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专项调查,第一次提出了以老龄国情调查为支撑的全面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中国版本(1.0版),首次对全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分省评价。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1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并利用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了分省评价。这一指标体系(1.0版)也可以看作中国特色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的基础。本报告的总结论是,当代是中国有史以来老年群体生活质量迈入最高水平的新时代,也预示着未来老龄社会条件下各代老年人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拥有坚实的基础。分省评价显示,客观生活水平仍是影响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东部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整体优于其他区域,各省均存在不同短板,其中,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城乡差距较大、阶层差异显著、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新时代老龄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也是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关键词:
  • 2017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质性研究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课题组在全国15个省份开展了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质性调查,访谈190名老年人,以老年人之口,讲述了他们心目中的“好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感受和评价,以及对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的认识。老年人认为的“好的生活”主要包括基本生存条件(衣食住行等)、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家庭关系(代际关系和夫妻关系)、精神状态(兴趣爱好、社会交往、宗教信仰)等个人生活层面的四大主要内容,老年人还提出“好的生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应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显示了生活质量的丰富内涵和生活感受的复杂性。质性研究弥补了量化研究的不足,更深入、全面地描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
    关键词:
  • 质性研究方法在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上的应用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指老年人的客观生活状况以及老年人对此的主观感受。结合2017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课题组在全国15个省份进行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质性调查研究,本文论述了应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引导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进行讲述、思考和评价,我们在调查中不仅了解到老年人客观生活状况的不同方面,还了解到老年人对于影响自己生活状况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理解,以及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感受和评价,从而能够对老年人的客观生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机制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质性研究不仅是指搜集资料的方法,还包括应用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资料分析。本文采用以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家庭关系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对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这个综合分析框架,既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等宏观因素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又注重健康状况和家庭关系等微观因素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揭示出老年人更加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更加丰富的生活感受。
    关键词:
  • 老年人的慢性病及其生活意义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健康问题是老年期要应对的首要问题。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慢性病极大地影响患病老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为深入讨论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在遭受身体疼痛时的主观体验,以及身体疼痛与精神痛苦之间的关联机制,本文提出了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病苦”这一概念。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课题组2011年和2014年在湖北进行的实地调查,本文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慢性病之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特别是对老年人所感知的生活意义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慢性病是大部分老年人及其照料者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但不同的社会支持和家庭照顾会造成不同的生活处境。患病老人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家庭关系越亲密,其生活满意度越高、幸福感越强。而那些缺少社会支持和家庭照顾的慢病老人不仅健康水平下滑,还要承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更大痛苦。在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下,家庭仍然是慢病老人生活意义的最主要来源和载体,是决定他们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