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5)——优化人口空间分布与人口疏解

作者:
尹德挺 侯亚非 闫萍 史毅 洪小良 马小红 卢镱逢
出版日期:
2016年7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字数:
13852字
所属图书: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5)
摘要:

首都人口疏解既要做到人口规模的控制,也要实现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的优化。本研究通过北京与东京都市圈、多伦多大都市区的国际比较后发现,北京人口分布亟待由“单峰型”向“双峰型”转变,严控10公里圈层以内的人口规模,在30公里圈层附近增设生态缓冲区,加快30公里圈层以外卫星城的建设,提升向外疏解的交通便捷性,并把握好50年的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周期,不可操之过急。

关键词:

经济发展城市化北京市国际比较人口空间分布

作者简介:

尹德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青年北京学者计划”、北京市重点人才计划,首批“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名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学报编辑部主任,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秘书长,博士后合作导师。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10余篇咨询报告获中央及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所授课程入选中组部干部教育“全国好课程”。

侯亚非: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法学硕士,现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部主任、教授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长,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首届专家,研究领域:社会结构与社会分量、人口与社会发展、独生子女育意區、生育政策、迁移与流动、人口豪居区、人口城市化等。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人口与发展》、《人口与经济》、《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集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闫萍:闫萍,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人口发展与城市战略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发展与城市战略、人口老龄化、家庭发展。兼任中国人口学会理事(第九届)、中国人口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口学会理事(第十届)、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理事(第五届)、北京市统计学会理事(第十一届)、北京市卫健委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第三届)。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获法学(社会老年学)博士学位,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发展与城市战略、人口老龄化、家庭发展。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奖项5项。

史毅:

洪小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城市贫困与社会政策、流动人口及农民工问题。出版专著1部,合著多部,并在《中国人口科学》《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北京社会科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其中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马小红: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市情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与社会发展、北京人口。

卢镱逢:

文章目录
人口疏解视野下北京人口分布的关键特征
  •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均向北京逼近
  • (二)更多的常住人口向更少的街道集中
  • (三)户籍人口加速流向中心城
  • (四)流动人口空间“强聚集”圈层持续扩大
  • (五)中心城单位数量激增加剧人口虹吸力
  • (六)“中心城就业+郊区居住”的职住分离特征凸显
  • (七)30~50公里圈层人口分布比例亟待提高
国际比较视野下优化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的几点启示
  • (一)减少10公里圈层以内人口规模,亟待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
  • (二)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需要由“单峰型”向“双峰型”转变,亟待推进周边卫星城建设
  • (三)明确30公里圈层人口分界线,亟待增设外围生态缓冲区
  • (四)把握50年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周期,优化人口空间布局不可操之过急
  • (五)由“单一城市”规划向“全局式”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转变,在协同发展中实现人口疏解和布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