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与橄榄型社会的形成——以北上广特大城市为例

作者:
姚烨琳 张海东
出版日期:
2018年4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9901字
所属图书:
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与特征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中等收入群体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李强、王昊(2017)的研究却表明,中国中产阶层的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越来越集中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从城乡内部的分布来看,在城市地区中产阶层已占相当比例,接近橄榄型社会结构。从区域分布来看,中产阶层进一步向东部集中,中西部占比不断下降。众所周知,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最具备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土壤的地区。近年来,中等收入群体在北上广特大城市的增长尤为迅速。那么,为什么特大城市更有利于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哪些人更容易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壮大对特大城市的社会结构有什么影响?本文将运用北京、上海、广州1982~2010年的统计数据和2015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对这些问题做初步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特大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北京社会结构上海社会结构广州社会结构

作者简介:

姚烨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城市化与新移民、社会分层与流动;主要研究成果:《市场化与市场能力: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成机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论文,合著)、《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与橄榄型社会的形成——以北上广特大城市为例》(论文,合著)。

张海东: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从事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研究、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等,在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社会不平等问题领域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译著)20余篇/部。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2011)、《上海社会质量研究(2010~2013)》(2016)等。发表的论文包括《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社会质量研究及其新进展》(《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城市居民疏离感问题研究——以2010年上海调查为例》(《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4期)等。

文章目录
·特大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渠道
特大城市社会结构的新特征
  • (一)北京社会结构的变迁
  • (二)上海社会结构的变迁
  • (三)广州社会结构的变迁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