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研究方法与对象选择:体制转型背景下个案叙事研究的契合性

作者:
沈毅
出版日期:
2016年5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19070字
所属图书:
从“派系结构”到“关系共同体”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综前所述,“关系”视角虽然开始纳入组织研究之中,但不同的研究视角之间始终缺乏深入的对话,即如郑伯壎从文化立场,华尔德从结构立场对组织领导“关系”的探讨,均相对忽略了不同结构背景下的“关系”内涵。由此,本书力图通过拓展个案法进一步深化组织中的“关系”分析,在研究视角方面将采取一种体制结构与文化传统相糅合的本土视角,由此出发来揭示本土组织领导模式在不同体制背景下的结构形态及其组织后果。事实上,在已有组织研究的深度探讨方面,个案研究具有相当的研究优势,因此选择合适的研究个案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实证研究思维中,个案研究的代表性是被质疑的关键,但是深度的个案研究始终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果进一步拓展至实证研究路径之外,以质性研究为基本取向的叙事研究可以更好地勾勒出“人物”与“事件”基础之上的“关系”形态,以及更广泛的体制结构背景与文化传统选择。已有的“差序格局”及“关系”研究大多与质性研究及叙事研究方法有着相当的契合性,但将其引入组织研究中并探讨不同组织结构中的“关系”内涵与基本形态则是本研究的重要探索。同时,在体制转型背景下,对“关系”形态及其组织领导模式变迁的探讨,也比较适合采取叙事研究的方法,根据某典型个案而采取的拓展个案方法应该是衔接微观“关系”实践与宏观组织结构之间的重要方法,也成为本书所采取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尝试。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沈毅:1979年生,江苏镇江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2004~2014年曾就职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14年起任教于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目前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组织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人社会行为与宏观社会结构分析,特别聚焦于本土“关系”研究。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其‘个体化’进程研究”(2015),曾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在《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开放时代》《江海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独立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从案例研究、质性研究到叙事研究
·第二节 “关系”与“差序格局”研究中的个案叙事传统
·第三节 体制转型与国企改革的基本脉络 案例选择的宏观背景
·第四节 具体案例状况与调查对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