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1980年代的“主从关系”依附学:“派系结构”的斗争激化

作者:
沈毅
出版日期:
2016年5月
报告页数:
41页
报告字数:
37254字
所属图书:
从“派系结构”到“关系共同体”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通过该个案获得该企业的经验材料,可以认为在1980年代,私人“关系”在整体上渗透于对权力依附意义上的“主从关系”之中,组织内外由同一级别不同行政领导为中心形成的以依附“关系”为基本特征的各个派别,从总体上构成了“派系结构”式的组织结构。ZY厂能够得以成立,其本身即有着外部“关系”运作的背景,并险些由于上层“派系”斗争而终止。ZY厂成立之后,上层“关系”始终是影响该企业从厂级干部任命到一般员工流入的重要因素。在厂长负责制实施之后,厂长与书记的矛盾逐渐凸显,两者为中心的“关系”团体逐渐发展成为激烈的“派系”斗争,其斗争程度的不断升级,导致了上层行政主管部门的干预,最终以厂长、书记的双双下台而终结。可以说,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主从关系”依附学的基本特征,“主从关系”依附学总体上是以下属对领导的依附性为根本特征,在实践中集中表现为厂长与书记两大实力派领导的权力“斗争”,“斗争”可以说构成了“主从关系”依附学的组织结构性特征。在这种以“斗争”为主要形态的组织“派系结构”中,“权力”本身是上层“派系”斗争的主要目标,上下“主从关系”所突出的是“忠”的价值观与行为实践,这当然也有着封闭单位制的作用,但更主要的还是显现了某种行政体制中自下而上追逐权力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沈毅:1979年生,江苏镇江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2004~2014年曾就职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14年起任教于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目前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组织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人社会行为与宏观社会结构分析,特别聚焦于本土“关系”研究。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其‘个体化’进程研究”(2015),曾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在《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开放时代》《江海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独立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文章目录
·第一节 ZY厂成立之前的外部“关系”运作与“派系”背景
·第二节 “主从关系”依附的普遍盛行与“派系结构”的逐步形成
·第三节 “派系”斗争的升级激化与领导层权力的全面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