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06~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作者:
王月月 柴立
出版日期:
2016年8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3377字
所属图书: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少数民族曲艺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曲艺对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2006~2015年,我国对少数民族曲艺的保护做出了一些努力,建立起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出版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论著,举办了多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活动。然而,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解决,如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类曲艺项目偏少且集中于部分少数民族、传承人面临年龄老化后继无人且男女比例差别大、演艺团体匮乏、观众群体少等。在今后少数民族曲艺的发展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曲艺项目的挖掘、申报与管理,出台措施提高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合理利用生产性保护及数字化保护,促进少数民族曲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传承人非遗名录少数民族曲艺

作者简介:

王月月:硕士,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柴立:满族,贵州宏宇健康产业集团(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医药化工高级工程师,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传统医学荣誉博士,贵州省康养产业商会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贵州省“科技兴企之星”、贵阳市专业技术带头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个人、“第三届中国经济百名诚信人物”,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主要从事中医中药、民族医药文化体系的整理与临床应用、民族芳香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体系等领域研究。先后开发国家级新药“金喉健喷雾剂”“保妇康泡沫剂”等品种,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在《中医杂志》《中草药》等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试论中医“肾”的物质基础》《HPLC法测定三拗汤不同煎液中苦杏仁苷》等论文多篇。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计委批复立项的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500万瓶保妇康泡沫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科技部两个“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关键技术研究”和“西部开发科技行动计划——贵州天麻、杜仲等地道药材规范种植”,参与完成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单味中药精制颗粒的化学研究”及“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化学组成及药效学研究”。曾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

文章目录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曲艺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 (一)少数民族曲艺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
  • (二)少数民族曲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名录保护基本情况
  • (一)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 (二)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数量分配相对均匀
  • (三)非遗项目分布省份集中在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曲艺传承人传承基本情况
  • (一)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传承人数量及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 (二)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传承人多老年少中青年
  • (三)少数民族曲艺类非遗传承人中性别差距较大
  • (四)少数民族传承人传承的并非都是少数民族非遗项目
少数民族曲艺的保护与传承取得的成就
  • (一)四级曲艺类非遗名录建立
  • (二)各类曲艺类学术研究成果卓著
  • (三)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活动开展
  • (四)曲艺院校及相关课程逐渐建立
少数民族曲艺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
  • (一)少数民族曲艺的发展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 (二)促进少数民族曲艺繁荣发展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