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大学生网络攻击和行为抑制的关系研究

作者:
曾美英 晏宁
出版日期:
2016年8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13123字
所属图书:
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5~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研究主要采用赵锋等人编制的《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Adolescent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Scale,AOABS)及王登峰教授编制的《行为抑制量表》,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一本、二本和高职共八所高校约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北京市大学生的网络攻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的网络攻击与行为抑制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北京市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一定的校际差异。②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来自健全家庭,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母亲受教育程度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表现具有显著的影响。③大学生网络攻击和行为抑制相关十分显著。④求助抑制、亲密抑制、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均具有极为显著的预测力。其中,求助抑制是影响最大的因子。此外,对支配的抑制和对疏远的抑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建议高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北京市大学生的网络攻击问题;建议高校对具有行为抑制特征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应建立大学生求助系统,从线下到线上采取多种途径对不会求助的大学生进行帮助,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网络攻击;建议家庭,特别是母亲有较高学历的家庭应创造自由和谐的环境,在个体成长历程中允许有更多的情绪表达的机会,避免大学生把网络作为发泄愤怒、压抑等不良情绪的工具;建议政府和社会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建立网络文明行为的规范和意识。

关键词:

北京市大学生网络攻击关系研究行为抑制

作者简介:

曾美英: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区空巢老人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及效果研究”等。在《心理科学》《中国特殊教育》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心理学实验与生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等著作,并承担本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基础》《团体心理咨询》《成长小组》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8年《应用心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2010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类课程参与体验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先后获联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参加的《以课内外“双体验”教学为特色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晏宁:北京联合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

文章目录
北京市大学生的网络攻击总体状况分析
  • (一)北京市大学生的网络攻击水平极为显著地高于大学生常模
  • (二)男大学生的网络攻击水平极为显著地高于女大学生
  • (三)一本大学生在网络上因他人刺激而做出的反应性攻击方面明显低于二本和高职的大学生
  • (四)艺术类大学生主动发出的网络攻击略高于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大学生
来自不同家庭的北京市大学生网络攻击状况分析
  • (一)在网络上受到攻击时,独生子女更容易使用直接、开放的言语辱骂或恶意威胁作为回应
  • (二)来自非健全家庭(离异、重组、丧亲等)的大学生的网络攻击状况十分显著地高于来自健全家庭的大学生
  • (三)家庭人均收入低的大学生组更容易在网络上贬损他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
  • (四)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大学生其网络攻击行为更严重
·北京市大学生网络攻击与行为抑制的关系
北京市大学生网络攻击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北京市大学生网络工具性攻击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北京市大学生网络反应性攻击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议
  • (一)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的自觉意识
  • (二)在高校对具有行为抑制特质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人际互动模式,特别是应在高校建立大学生求助系统,从线下到线上采取多途径对不会求助的大学生进行帮助
  • (三)引导大学生合理排解负面情绪,避免将网络作为负面情绪的发泄工具,从而减少网络攻击行为
  • (四)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攻击的重要因素,搞好家庭教育,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是有效减少大学生网络攻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