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19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现状研究

作者:
杨伟国 吴清军 张建国 汪建华 陈雯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31页
报告字数:
14147字
所属图书:
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
摘要:

2019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总额为1.96万亿元,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和流动2.55亿人次,服务用人单位达4211万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部,2020)。这些数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灵活用工市场的状况。本章主要结合问卷调查数据、访谈资料,从企业使用灵活用工的比例、动机、顾虑等方面,讨论我国灵活用工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况,并介绍不同类型企业(包括企业所在地、行业、企业性质、是否平台型企业、成立年限、业务区域范围、规模、发展阶段、竞争地位等维度)在灵活用工使用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

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发展灵活用工

作者简介:

杨伟国:汉族,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就业理论与政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及技术、战略人力资源审计、战略人力资本管理、劳动与雇佣法经济学等。兼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本审计研究所所长、德国劳工研究所(IZA)研究员等。先后任职于商务部(原外经贸部)、深圳海王集团、中国南光、南光捷克(布拉格)、中国光大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出版《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战略人力资源审计》(第1、2、3版)、《人力资源管理》(第10版·中国版)、《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指数:原理与应用》、《劳动力市场政策评估国际手册》、《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版)、“中国人力资源审计”报告系列等著作20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50余篇。

吴清军:汉族,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现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人大-罗格斯全球劳动与雇佣中心中方执行主任。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和平台用工管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等。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在国家权威与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著作1部,参与出版书籍6部。目前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劳动关系分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力资本服务分会秘书长。

张建国:人瑞人才科技集团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历任华为公司首任主管人力资源副总裁、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中华英才网CEO,拥有二十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曾组织参与《华为基本法》的编写,负责搭建华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出版《薪酬体系设计》《绩效体系设计》《职业化进程设计》《灵活用工——人才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经营者思维——赢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部人力资源管理书籍。

汪建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当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劳动问题比较、劳动关系治理、劳工政治、灵活用工等。

陈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理教授,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与创新创业。

文章目录
灵活用工市场的总体状况
  • (一)企业灵活用工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增长较快
  • (二)大多数企业和员工对灵活用工有所了解
  • (三)企业灵活用工占总体用工比例多在10%以下
不同企业使用灵活用工的差异
  • (一)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灵活用工,且更有可能扩大灵活用工规模
  • (二)传统服务业的企业使用灵活用工的倾向最强、程度最深
  • (三)外资/港澳台企业和国有企业使用灵活用工的倾向明显强于民营企业
  • (四)平台型企业更有可能使用灵活用工,且呈现扩大使用规模的趋势
  • (五)成立年限长的企业相对更有可能使用灵活用工,成立年限短的企业相对更倾向于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规模、大比例使用灵活用工
  • (六)企业业务区域范围越广,越倾向于使用灵活用工,越趋向于扩大使用规模
  • (七)大型企业相对更倾向于使用灵活用工,更有可能扩大使用规模
  • (八)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更有可能使用灵活用工,更倾向于扩大使用规模
  • (九)处于稳定发展期和扩张期的企业最有可能使用灵活用工,处于扩张期的企业最倾向于扩大使用规模
企业使用灵活用工的主要动机
  • (一)降低成本是企业使用灵活用工的最主要动机
  • (二)通过灵活用工响应企业业务变动
  • (三)其他动机
企业使用灵活用工的影响因素
  • (一)员工生产质量不稳定
  • (二)管理困难
  • (三)其他因素
·小结:灵活用工市场的发展及其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