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南方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创新、社会组织、儿童和家庭社会政策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等多项社会治理相关课题。曾在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从事多年政策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出版《走进城市的孩子们——90后农民工童年经历和社会资本积累》专著1部,合著、参编著作5部,在《中国青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
    张苏 殷星辰 马晓燕 南方 李会彬 副主编 ; 袁振龙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联合北京市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及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撰写的关于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的年度系列报告。●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矛盾纠纷治理篇和基层社会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8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入新时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社会治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北京既是伟大祖国的首都,又是我国超大型城市的重要代表,首都北京的社会治理工作是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是观察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样本。●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联合所内外知名专家,聚焦北京社会治理领域,从社会组织治理、人口问题治理、网络社会治理、违法犯罪治理、社会矛盾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等维度,对北京社会治理领域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是北京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1~2022)
    殷星辰 马晓燕 南方 副主编 ; 袁振龙 主编 出版时间: 2022年08月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北京社会治理工作的年度系列报告,由北京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的专家结合北京社会治理最新进展和数据联合撰写。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矛盾纠纷治理篇、城市安全治理篇和基层社会治理篇。报告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对2021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各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梳理和阐述,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之年。一年来,全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积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七有”目标和市民需求“五性”特点,深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大限度地提升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幸福城市。不断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平安北京建设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在全市各区全面展开,城市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稳步推进。一是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推进。全市各区、各层级积极调动辖区资源,充分发挥党员“双报到”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为民服务“党建同心圆”,在不同程度上探索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二是民生需求驱动的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模式步入法治化发展轨道。通过以居民为主体的问题发现与反馈机制,近年来北京市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问题。2021年9月,《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北京市“接诉即办”社会治理模式创新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阶段。三是以大数据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日趋主动化、精准化。2021年以来,北京市建立“每月一题”机制,聚焦市民诉求量大、涉及面广的问题,每月集中针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应对,集中治理。2021年11月,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指导意见》,继续深入推进“接诉即办”治理模式提高主动性和精准性,通过拓宽渠道发现问题,对季节性问题、周期性问题、风险应对问题、企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等可前瞻的高频问题,通过数据分析、综合研判落实未诉先办、主动治理。四是超大型社区基层治理模式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北京市在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中,依托“接诉即办”,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统领的基层精细化管理体系,推动治理资源、力量向社区延伸,全面启动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协商联动,解决基层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五是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2021年5月10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印发《2021年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5月25日,印发《关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2021年6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对老旧小区、危旧楼房、老旧厂房、老旧楼宇、核心区平房等提出具体的改造意见。六是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开始起步。2021年8月3日,北京市发布并实施《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城市数字智能化转型正式启动。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引领工程能够加速建成超大城市数字化治理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七是市域社会治理试点有序推进。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4种区域类型,北京市将16个区进行分类,结合各区的区位特点和地域特色分别进行市域社会治理的试点创新,积极破解“大城市病”,努力把重大风险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市域范围内。当前,北京市社会治理还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超大型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和“城市病”现象较为突出,基层公共空间不足,社会治理的社会化程度有待提升,安全风险突出,城市风险治理挑战多,网络社会治理面临较大压力等。面对上述问题,一是要推进社会治理专业化提升工程。二是要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三是要以城市更新和小微改造,营造社区参与的公共空间。四是要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后疫情时期城市风险治理能力。五是要依法治网,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的网络治理体系。
  •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中加强困难群众保障的建议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发布的20余份政策文件为困难群众织就了一张兜底保障的社会安全网,但此次疫情也暴露出当前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在困难群众关爱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因此,本文提出要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需将困难群体保障作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区常态治理和非常态治理体系中均需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还要通过政策引领和鼓励社会力量在突发事件应急和恢复重建中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关爱和保障。
    关键词:
  • 2018年北京市社会治理的发展概况、问题和建议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2018年北京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一年来,社会服务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市服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动员更加广泛,公众参与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诚信建设、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同时,北京在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流动人口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此,北京应在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的协同水平、理顺“疏整促”工作与流动人口社会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关键词:
  • 北京社区基金会的治理现状和发展对策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越来越系统和精细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当中,社区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北京当前正式登记注册的5家社区基金会,对其面临的定位功能不清、引导培育动力不足、专业运营能力不强等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提出要明确社区基金会作为社区公益支持体系的定位,政府需加强对社区基金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社区基金会自身要注重专业运营能力建设,以及加强交流平台建设,提升社区基金会多元参与的“度”和“质”。
    关键词:
  • 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昌平区城北街道的四个案例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作为社区治理的基层单元,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城北街道四个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路径的对比研究,发现合法登记或备案、发起人身份、居民参与是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建设街道级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平台,应当从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登记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环境改善入手,增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资源支持、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及其培育主体的技术支持,并引入专业力量搭建培育发展平台。
    关键词:
  • 2020年疫情防控中在京社会组织行动模式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社会组织在北京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积极发挥资源动员、技术支持、志愿服务、行业支持等作用,展现出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此次疫情对于广大社会组织也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冲击,社会组织普遍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应对公共卫生风险的专业性不足,枢纽型平台缺位、共享信息和资源缺乏等问题凸显。此次疫情是考验社会组织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的重大关口,面向未来,在京社会组织亟待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推动枢纽型平台的专业化建设,建立有效的政社协同机制也是北京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需考虑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 2021年社会组织在北京儿童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
    出版时间: 2022年08月
    “十四五”时期北京社会发展各项规划中充分肯定社会组织参与儿童事业、积极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等民生保障目标,2021年北京各类专业社工机构、基金会、法律机构、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儿童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提升,回应当前儿童社会教育和社区支持面临的迫切问题,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品牌项目。在公共服务递送中,还存在政社之间互动互补机制不够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缺乏相应的服务标准和督导规范、有能力回应困境儿童特殊需求和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的社会组织短缺等挑战。亟须优化社会组织在儿童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参与渠道和供给质量,提供体现“首善标准”的高水平保障和高品质服务。
    关键词:
  • 北京市儿童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近年来北京市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深度参与儿童发展和保护事业,成为北京市儿童福利保障和社会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然而当前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组织规模普遍较小,面临着专业力量薄弱、机构可持续性不强、服务供给对社会需求回应不足、项目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备等挑战。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在首都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体系,扩大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规模,健全完善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打造良性的儿童社会服务公益生态链。
    关键词:
  • 2019年聚焦“少年的你” 涉未成年人的“两法”迎大修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2019年10月31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吸引亿万家长和未成年人的关注。本文梳理了两法修订背景和修订要点,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对健全未成年人保护责任和国家监护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回应了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热点和趋势;通过对未成年人偏常行为的重新界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充分体现“提前干预”和“分级预防”理念,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明确底线。基于当前未成年人保护的立法发展趋势,公益行业将在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早期干预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