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魏雁滨
机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客座教授
个人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律学学士,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及英国苏菲尔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客座教授,逸夫书院资深导师,注册社工。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国际社会学会34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会长,并为多份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或顾问。主持或参与的研究有40多项,包括内地、香港及澳门的青少年政策、服务与行为问题。已发表的中英文著作220多份。

  • 信息时代新青年议题:理论、政策与实务
    安国启杨长征魏雁滨 倪锡钦 主编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本次会议的参会文章以贴近三地本土青年的实证研究为主,也有部分政策探讨、法规分析、文化反思等具有前瞻性的讨论文章。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望促使三地学者在相近领域的理论与实务之间建立联系、成为他们在有关的政策与研究之间展开对话的基础。故此,我们将本次会议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集结成册。
  • 华人社会政策与服务:问题与机遇
    王星 关信平 魏雁滨 倪锡钦 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本书汇集了19篇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其他华人社会的社会福利政策专家、学者和在读博士生的政策研究论文,展现了当前不同华人社会的最新社会政策学术研究成果。文章着重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社会政策发展方向”和“社会福利政策的比较”,主题包括“社会保障”“儿童、青少年与家庭”和“社会融合”三部分,介绍并分析了各地华人社会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冲突的相关应对策略。
  • 妨碍与促进越轨青少年接纳和完成社工服务的因素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越轨青少年接纳和完成社工服务是他们获取社工的帮助,从而改过自新的先决条件。而根据理论所作出的假设,这取决于青少年所受到的社群影响和对接受社工服务所获得的利益的计算。本研究采用先后两次调查所获得的定量资料,分析验证这些假设。结果显示,社群影响对青少年接纳社工服务有显著的负面效应,而利益计算则没有产生任何显著效应。就是说,社群影响是妨碍青少年接纳社工服务的因素。另一方面,参加外展社工安排的服务的青少年显著地较为接纳社工及其服务,并完成所参与的服务。因此,越轨青少年接纳和完成社工服务较少可能是基于他们经过计算利益之后的选择,而且,他们亦不一定会接受社群的意见而去接纳社工服务。反之,外展社工的安排是促进他们接纳和完成社工服务的因素。
    关键词:
  • 网络成瘾的测量:以香港中小学生为例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是次研究旨在检验Young的网络成瘾测验(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应用在5~9年级香港学生(10~15岁的青少年)身上的效度和信度。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包括IAT和另外九个相关预测变项的条目——网络资历,上网时间和网络活动等。参与者根据分层多段整群抽样法从香港学校中随机抽取,共计有988份有效回复,回复率为99.8%。通过对IAT进行因素分析,发现了四个因素:对家庭关系的干扰,突显性和戒断反应,过分沉溺于网络社交,以及耐受性和忽视正常生活作息。这一因素结构的发现,包括IAT的内部一致性及其与预测变项之间的关系,为IAT作为测量5~9年级香港学生网络成瘾的工具提供支持。本文还讨论了这些发现对未来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
  • 玩电子游戏对香港青少年问题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社会上有不少有关青少年长时间玩电子游戏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的报道。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对青少年作出两次调查的定组资料,分析每次玩电子游戏的平均时间和连续玩电子游戏的最长时间对青少年外化问题、内化问题及接纳社工服务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玩电子游戏最长时间对其后的外化和内化问题均有显著的正面效应,而且对其后接纳社工服务产生显著的负面效应。这些结果在青少年群体当中的特殊学校学生的外展服务使用者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显示连续玩电子游戏最长时间对高风险的青少年特别有害,妨碍他们接纳社工服务,因而不能获取社工服务的有效帮助。然而,结果显示每次玩电子游戏的平均时间对青少年没有显著损害。因此,一次通宵达旦玩电子游戏的经验已经足以损害青少年。
    关键词:
  • 失业青年的工作委身与工作认同的影响因素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伴随着经济改革、科技变化以及日益融合的全球经济的脚步,青年失业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划时代挑战。基于在天津市——一个中国中央政府下辖的直辖市,所收集到的关于249个失业青年的调查数据,本文的关注焦点在于探索同青年就业培训策略和项目规划相关的青年失业因素,特别是与失业青年的工作委身和工作认同相关的因素。结果显示过去一年当中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和就业推荐等因素并没有显著影响青年的工作委身和认同。唯一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体力劳动的工作培训。另外,研究也发现过度上网和父母的经济支持会降低青年的工作认同。本文也讨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以促进失业青年的工作参与。
    关键词:
  • 香港青少年培训计划:有助就业还是徒劳无功?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本文旨在探讨15~24岁非在学、非在职或没有接受培训的“失业失学”青少年从学校到工作的经验。建基于50名香港失业失学青少年参与焦点小组面谈的资料,文章的目的在于:① 探讨这些青少年在迈向成年的常规道路上如何被惯性地推向边缘;② 评估政府培训计划的成效,这些计划以提升工作能力为协助此群体就业的策略。本文以提出对未来政策发展的展望作结,焦点集中于现行政策及做法的漏洞及缺点,并对政府偏重个人主义的终身学习政策背后的假设提出质疑。我们认为若要给予失业失学青少年有效的指导,政策制定者必须先充分重视这些青少年身处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