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彦蓉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个人简介:

女,2016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部,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分层与流动、儿童早期发展、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 老幼同养模式的本土化实践
    王彦蓉 王海玉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为促进我国社会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完善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体系,本书梳理了老幼同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回顾了该模式在国内外机构及社区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老幼同养模式进行了干预设计及效果评估。本研究发现,老幼同养模式为养老服务和育幼服务的整合提供了新视角,可以通过在老年人和幼儿之间建立拟亲属关系,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发挥积极的社会辐射效应。
  • 何为老幼同养?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老幼同养模式为养老服务和育幼服务的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将老年群体、幼儿群体、机构和社区等多元力量结合起来,通过代际的合作,共同为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在社区层面,老幼同养是跨越家庭的服务。老年人在照护幼儿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终身学习,获得就业机会,建立与当下社会的紧密连接;同时幼儿也可以为老人带来生命的活力,缓解他们的孤独与心理压力,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命质量,从而实现幼儿的价值。在社会层面,老幼同养是社会服务系统的一部分。老年人同养模式对不同群体间服务的整合,是对共同需求的回应,是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社会服务发展中,整体合作阶段是当前对公共服务改革的新趋势,“整体型”立足于解决人们的实际需求,通过公私合作、跨部门合作等,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有利于公共服务的系统性发展(Bloomfield,2006)。在老幼同养模式中,老年群体和幼儿群体既是服务需求者,也是服务供给者,通过供需的有效匹配,双方都能对促进彼此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老幼同养模式的发展是基于“增能”(empowerment)视角,不仅为老年人和幼儿提高服务需求,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通过老年人与幼儿的合作,把更多不同代际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实现不同世代的社会价值。因此,老幼同养模式的目标是为老年人和幼儿设计提升其生活质量的连续性服务,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关键词:
  • 老幼同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在研究以及实践领域,理论服务有许多重要的目的,其中包括:提供连贯性、方向和关注的焦点;提出假设、目标、想法和应用;解释、预测和理解。与此同时,在项目评估方面,理论强调给定项目旨在产生的变化,并阐述项目活动应该以何种方式产生这些变化,以便实践者可以选择适当的结果来衡量(Lawrence-jacobson,2006)。代际理论也不例外。具体来讲,代际理论旨在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①为什么要推广代际项目;②如何确保代际项目的有效性。代际项目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代际项目的实践发展总体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一个年龄段的人为另一个年龄段的人提供帮助;第二个阶段为多样化、互惠互利的代际关系,使个人、家庭、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得益。代际项目的理论发展则经历了三个相应阶段:①个人导向的发展理论;②双方导向的关系理论;③社会导向的组织理论。代际理论主要来自两个领域:对现有理论的应用和对代际理论的发展(涌现理论)。
    关键词:
  • 老幼同养模式在国外的实践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老幼同养模式在社区和机构的实践,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从以往研究来看,老幼同养模式主要包括互动内容和空间布局两部分,互动内容是指有计划的、规律性的老幼代际互动项目,空间布局则是为正式和非正式互动提供空间支持。因此,本文将老幼同养模式在国外社区和机构实践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系统综述的方法,总结国外老幼同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为中国老幼同养模式在机构和社区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
  • 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机构中的探索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与国外开展老幼代际互动的背景类似,随着“银色浪潮”的到来,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老幼同养模式,在幼儿园中开设养老院或在养老院中引入幼儿园,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三家较为成熟的老幼同养机构。本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国老幼同养机构的发展;第二部分对比三家老幼同养机构的空间模式,包括空间结构布局及功能区划分,并将互动内容分为基于表演式的互动和基于社会交往式的互动进行分析。
    关键词:
  • 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社区中的探索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国内的社区老幼同养模式仍在探索阶段。在老幼同养互动模式和代际共享空间模式方面的已有实践可被视为老幼同养模式的发展雏形,能够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本土化的经验。本文将老幼同养模式在国内社区的实践作为研究的重点,采取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的方法,总结其发展的特点以及不足。老幼同养模式在城市和农村社区有不同的发展背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在城市社区中,选取兼具托幼机构和养老中心的H社区和D社区进行调研,通过深入访谈,了解社区的具体情况和各方利益群体对老幼同养模式的态度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
  • 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机遇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在老幼同养模式的实践中,需要充分协调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对家庭功能弱化的部分,由社会来补充;对于社会服务不健全的地方,则以家庭为基础。目前,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的实践进程较缓慢,公众对此的接受度有限,老幼同养模式需要依据现有的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老幼同养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庭文化中“子女孝顺”“含饴弄孙”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因此,老幼同养模式可通过“亲属关系”逐步扩展到“拟亲属关系”,如老年志愿者为隔代抚养的祖父母提供支持,这种互动中既有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又有家庭外部的代际关系。这种家庭和社会相互协同的关系,既能符合中国的家庭文化,也能够满足人们因家庭功能不足而产生的需求。
    关键词:
  • 老幼同养模式在机构的干预设计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本研究将老幼同养干预设计分为六个步骤:第一,信息整合,基于老幼“结伴式互动”理论和实践,确定老幼“结伴式互动”干预措施,以接触理论框架指导老幼“结伴式互动”的设计;第二,进行老幼“结伴式互动”干预设计,确定干预目标及研究方法;第三,试点实验,通过早期开发,得到在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中更有助于老幼建立情感关系的条件,确定影响老幼代际互动的因素;第四,实验设计,将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进行复制,并通过随机对照实验评估干预效果;第五,进阶开发,将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应用到小组活动,设计老幼“结伴式小组互动”干预;第六,推广,将老幼“结伴式互动”干预设计进行改编,以适应其他机构的环境,进一步推广老幼同养模式。
    关键词:
  • 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在机构的干预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是将老人和幼儿进行多维度的配对,同时活动内容要与老人和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匹配,赋予老人和幼儿相适应的角色。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干预是将老人和幼儿进行一对一的配对,从干预的实施和结果来看,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实现了“1+1>2”的效应,不仅给老年和幼儿参与者带来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参与者的家庭层面以及机构层面产生益处,干预效果是多方面的,既作用于个体层面,也作用于家庭和机构层面,为各个相关群体带来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 老幼“结伴式小组互动”在机构的干预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从定量分析结果看,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对降低老年人抑郁、负性情绪,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增强安适幸福感、心盛幸福感有显著作用,对提高幼儿沟通领域方面的能力也有显著效果。从定性分析结果看,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不仅对老年人和幼儿个体具有积极的作用,对老幼家庭和机构层面也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需要为每对老幼配备一名助理,且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独立的空间,对活动的开展要求相对较高。在机构中,为提高可操作性,降低成本,开展小组活动是更为普遍的组织形式。因此,本研究在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老幼“结伴式小组互动”,即将老年人和幼儿首先进行一对一固定配对,然后组织“结伴”的老幼共同参加小组活动。基于对干预研究伦理准则的考量,老幼“结伴式小组互动”将为控制组的老年人和幼儿提供一对一的配对及小组互动。
    关键词:
  • 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机构和社区中的推广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老幼同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将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结合,进行统一管理。老幼同养模式的可行性在于,老年人和幼儿具有同质性,幼儿的互动内容、形式以及时间安排等与老年人非常相似,而且幼儿和老年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能够满足双方的发展需要。这种为老年人和幼儿在同一地点同时提供服务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独特的空间优势,为老年人和幼儿搭建起互动和交流的桥梁。老年人和幼儿在有计划、有意义的互动中可以实现共赢,一方面,老年人与幼儿互动,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可将其作为机构老年人的精神照料服务,有利于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老幼同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尊老、孝老意识,提高幼儿的发展能力,满足其社会化需要,可将其纳入幼儿园日常教学,并逐渐引入生命教育的理念,提高幼儿对衰老和生命的正面认识,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