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游戏和体育的方式介入灾后儿童社会心理重建的社会工作实践,在中外灾后社会心理工作中很普遍。在阪神地震之后,日本政府的心理照顾机构和民间机构对儿童的照顾,都包括游戏活动的开展,以安抚儿童,让儿童在自然的游戏中获得心理安慰(刘斌志,2008)。在汶川5·12地震之后,也有相当多的机构提供与游戏相关的服务,比如上海S社工服务队,通过组织趣味运动会,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玩具等娱乐设施,重建青少年的关系(彭善民、沈全,2009)。上海师范大学社工服务队,建立“向日葵”青少年活动室,为青少年提供聚会和文娱活动场所,以再建和重构青少年需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沈黎、陶慕蔡,2009)。位于都江堰的儿童友好家园在临时安置阶段,也提供游戏,以及卫生、保健、营养、心理辅导等服务用以恢复儿童的社会心理(邓拥军,2011)。
刘洋:刘洋,男,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工作研究硕士毕业生,初级社工师,于2012年10月加入香港理工大学“5·12”灾后重建学校社会工作项目映秀小学社工站,现在仍在项目服务
李超:李超,男,2010年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一直从事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级社工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四川灾害社会心理工作项目映秀社工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