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因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智未臻成熟,在自然灾害中往往成为最易受伤的群体。亲人离世、环境变迁、身体受伤等都是儿童在地震后可能面对的挑战。儿童在灾后容易出现心理创伤,需要给予支持(曹克雨,2009)。在灾后前期有不少儿童都表现出一定的创伤应激障碍(PTSD)症状,比如常做噩梦、害怕离开熟悉的人、担心再次发生灾害等,但灾害发生一个月之后,绝大部分儿童的初始创伤应激障碍症状都会消失。儿童在地震后的反弹能力强,而且与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与家庭、相邻儿童群体的关系尤其不可漠视(朱雨欣、沈文伟,2009)。灾后针对儿童进行干预,应减少病态化取向,从现实需要出发,尽量提供支持(贾晓明,2009),强调优势视角(管雷,2008)。如果单纯针对儿童心理本身进行心理重建,忽略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可能会不利于儿童在灾后整体性支持网络的构建(朱雨欣、沈文伟,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