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儿童暑期服务

作者:
陈会全
出版日期:
2015年3月
报告页数:
36页
报告字数:
21880字
所属图书:
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儿童因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智未臻成熟,在自然灾害中往往成为最易受伤的群体。亲人离世、环境变迁、身体受伤等都是儿童在地震后可能面对的挑战。儿童在灾后容易出现心理创伤,需要给予支持(曹克雨,2009)。在灾后前期有不少儿童都表现出一定的创伤应激障碍(PTSD)症状,比如常做噩梦、害怕离开熟悉的人、担心再次发生灾害等,但灾害发生一个月之后,绝大部分儿童的初始创伤应激障碍症状都会消失。儿童在地震后的反弹能力强,而且与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与家庭、相邻儿童群体的关系尤其不可漠视(朱雨欣、沈文伟,2009)。灾后针对儿童进行干预,应减少病态化取向,从现实需要出发,尽量提供支持(贾晓明,2009),强调优势视角(管雷,2008)。如果单纯针对儿童心理本身进行心理重建,忽略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可能会不利于儿童在灾后整体性支持网络的构建(朱雨欣、沈文伟,2009)。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陈会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讲师,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中国)。200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获学士学位。四川“5·12”地震后一直从事灾后重建工作,2008年7月在阿坝州小金县参与香港理工大学“以游戏为主导的儿童暑期服务”项目,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德阳什邡主持“洛水学校社会工作”项目,2009年2月至今参与香港理工大学“四川5·12灾后重建学校社会工作项目”,进行康复社会工作实践,并负责汉旺学校社工站督导工作。

文章目录
·概述
行动表1 准备和进入
  • 1.理念
  • 2.目标
  • 3.主要行动
  • 4.实施留意事项
  • 5.专业反思
行动表2 需求评估
  • 1.理念
  • 2.目标
  • 3.主要行动
  • 4.专业反思
行动表3 服务提供
  • 1.理念
  • 2.目标
  • 3.主要行动
  • 4.实施留意事项
  • 5.伦理考量
  • 6.专业反思
·儿童文娱物资清单
儿童服务暑期项目资料收集指南和记录方法
  • 1.目标
  • 2.数据收集指南
  • 3.建议方法
  • 4.记录方法
·2008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赴小金县活动计划